最近一段時間,網絡上各種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喧囂塵上。李彥宏駕駛無人駕駛車上北京五環被查;華為準備聯合深圳公交系統研制無人駕駛公交車;機器人在與人類對弈時大獲全勝。如此等等的新聞被大家津津樂道。在討論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巨大便利的同時很多憂慮的言論夾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關于人工智能對人類傳統工作崗位帶來的沖擊。朋友圈廣為流傳的文章比如未來二十年最有可能被取代的十大職業,會列舉出受沖擊的可能性最大的職業并詳述理由。有的文章還會冠以某某行業大咖的名字。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對于人類傳統崗位確有沖擊。作為個人,需要提早謀劃未來的職業選擇,防止變革來臨時自己措手不及。不過,并非所有的傳統職業和身份都會遭受厄運,一些需要創意性和藝術性的職業領域,人類仍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人工智能的優勢在于海量信息的存儲、信息的快速處理和回應以及對人類行為的高度模仿,但劣勢在于缺乏與生俱來的情感以及強烈的和他人連接的屬性。恰恰人類具備這些特點,這就保證了人類本身不會被自己發明的工具所噬。
最近在讀一本書,名為《故事思維》,講述的是講故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講故事。這是一個新鮮且很合時宜的話題。
在當今這個時代,很多人講起邏輯來頭頭是道,分析數據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這其中就包含越來越多的女性。她們理性、睿智,分析問題鞭辟入里,但卻少了女性應有的柔情和感性,給人以凌厲之感,只可遠觀。在人工智能日漸普及的大背景下,這樣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更讓人與機器人趨于雷同,無法彰顯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個性與情感。其實,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我們都需要適當挖掘和展示自己最具人情味的特點,這樣才能更有效地影響自己和他人。
而講故事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正如《故事思維》這本書中所言,“說故事永遠勝于講道理。講好一個故事可以賦予冰冷的數據和殘酷的事實以溫情,可以觸及最有心機、最強硬、最敵對的人內心深處的柔軟所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不同意見。有些人在遇到異議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辯駁和否定。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其結果是引起對方更大的反感或者緘默不語。為了獲得更有效的溝通效果,我們可以選擇換一種方式,即通過講故事告訴對方我們都沒有錯,只是出發點和角度不同罷了。我相信這樣的溝通一定會讓對方卸掉最初的心理防線,好好聽你講。
人是感性的,同時也是理性的,但終究還是感性的。讓我們設想一下這樣一個場景:在忙碌一周后的周末,我們終于有時間出來逛逛商場,添置一些日常用品。我們走到貨架前,滿心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產品,卻不曾想,驅動我們最終做出決策的并非理性地比對和判斷,而是在某個媒體看到的讓我們對這個產品產生好感的廣告。又或者,壓根和商品沒有關系,僅僅是售貨員甜美的微笑、周到的服務吸引了我們。這些看似微小的因素卻在不經意間潛入我們的潛意識,影響著我們的決策。
同樣,一個聲情并茂、細節刻畫到位的故事能夠讓人捧腹大笑,也能夠讓人痛哭流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和改變著對方根深蒂固的觀念。
我們之所以能夠通過故事影響他人,重要的原因在于每個人都有感情,我們可以藉由故事和他人實現情感共鳴。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才能講好故事呢?根據《故事思維》這本書,我總結了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
1、講好“我是誰”、“我為什么來到這里”以及“我能夠為你帶來什么好處”的故事;
2、注重故事細節的刻畫,包括時間、地點、人物等。如果是在演講中,演講者的表情、動作和肢體語言必須生動、到位;
3、注意傾聽。“沒有建造者能夠在未了解地形基礎時就開始建造,也沒有一個成功的影響者會在沒有完全理解舊故事時構造一個新故事。”
4、活在自己所講的故事里,故事才更有說服力。“當我們擺脫了恐懼,我們的存在也會讓他人擺脫恐懼。”(納爾遜·曼德拉語)
就在我完成這篇文章之際,恰逢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召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在會上談及人工智能時說道,“我不擔心機器人像人一樣思考,更擔心人像機器人一樣思考。”從當代社會來看,庫克的擔心不無道理。
盡管《故事思維》這本書只是從實用性的角度論述講故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講故事,但是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即多用一些故事化的表達方式,多展示一些自己的感情,這個社會才會多一些人情味,才不會冷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