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文字始見于西周金文,城制最早現于春秋戰國,本意是城邑四周的防御墻垣,里面叫城,外面叫郭,引申為城池。徐水歷史最久、最為沖要、有跡可循的當數遂城。
志載:武王封召公奭于燕都易水,則徐水為古燕地,后遂建城,取名武遂(后稱遂城)。北臨瀑河(南易水下游),隔河為燕南長城。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十二年(即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趙李牧攻燕,拔武遂。”由此可知,遂城乃燕都一個外衛城池。史上戰事頗多,為兵家必爭之地。
北宋時,遂城為宋、遼界城。城外筑有堤防和護城河各3 道,四面城墻均1000米略長。據《宋史》記載,“咸平二年(999 年)冬,契丹蕭太后率兵南侵,宋將楊延昭時在遂城,城小無備,契丹攻之甚急。昭悉集城中壯丁登城持械護守。
時逢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為冰,堅滑不可上,契丹潰退。”這就是有名的冰城之戰。
遂城西控雁門(山西雁門),東連雄霸(雄縣、霸州),遼始終未入,故有 “鐵遂城”“英雄城”美稱。六郎楊延昭戰功卓著,由保州(今保定)緣邊都巡檢使調升鄚州(今雄安新區鄚州)刺史。
公元1646年版《安肅縣志》采集八景入志,其中南岳宏宮、北極層觀、四望荒亭(六郎亭)、劉伶孤冢四景在遂城,可見其文化積淀深厚,人文景觀眾多。
遂城由于年代久遠,現在已無古城建構,只留少量城垣、堤防。在西南城角一帶,尚有殘存古城墻,高約10 米,寬30米,斷續數百米,與燕南長城一樣,都為筑土城墻。
1974年,在北城和南城地下3米發現兩處古戰道,寬3米,高2米,長度不詳。1986年文物普查中,在南城墻下發現一北朝單體墓葬,南二堤下發現漢墓群,西二堤下發現隋代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