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生命的母語做教育—陶行知與杜威教育思想對比研究》一書中指出;“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依然有著許多寶貴的啟悟性,這對當下教育困局的尋解和突破,頗具激勵意義。若能恪守初心,精研綱要,則必如中流砥柱,提挈于中西,縱橫于時代。”讀了這段話,讓我當頭棒喝,倍感慚愧,身為教育人數十載,卻并未觸及教育的真正智慧,用陶行知的思想的光芒來照亮自己的教育之路。幸好進入讀到,心中欣喜不已,猶如拿到了一份寶物,愛不釋手。
陶行知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一定要回歸生活的真實面貌,和師生的生命發生聯結。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啟示,可以分為:請回“德先生”、對流思維、大教育觀、詩化教學四個方面。回望自己的教育生活,得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教育人生。
亦師亦友,才能成為學生畢生的榜樣。“對于我們的教育,或許真正缺乏的是仰望星空的心境。”的確,教育并不是強制和灌輸,需要的是在民主和尊重的場域中,啟迪思考,指導方法,傳播智慧。當師生成為朋友,對話才會走向可能,教師所教的課程和人格魅力都會成為學生的熱愛,教師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會成為學生的精神領路人。
教育無處不在,教育就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陶行知強調“大教育觀”,以“生活”為根基,以“生活力”為準心。他還提出“六大解放”,即解放手、腳、眼、腦、時間和空間。而這一切的根源,來自于陶行知對王陽明、杜威智慧的繼承和發展,就如一棵樹的生長,有過去的澆水、修剪,才會有現在的茁壯成長。在當下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教師就應該用大教育觀的視野培養學生,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是一心捧著教科書,把學生當作考試的機器培養。未來,已經不是成績主導一切的時代,同時也需要那些被忽略的品質和能力。
教育是美好的生活。教學生活并不枯燥,只要心中有愛,眼中有光,也可以過出詩意的滋味。陶行知先生強調詩化教學,他把寫詩和做對子稍作改變,就成了田間地頭的兒童最喜歡的教育表達。反觀當下,教學過程中的語言卻成了阻隔學生前進的魔咒,課堂上出現的教師只管自己的講,不管學生是否聽、聽得懂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教學怎么會聯結師生的思維,在課堂上期待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了?教育非但變得枯燥無味,甚至還會讓有的學生感到是痛苦的。
在共學中促進彼此的生命成長。陶行知先生推崇生活教育,他強調生活和教育是融為一體的。通過生活中的空氣對流聯想到了教育中師生的對流,感覺真是太妙了。他強調教育不是單方面的傳輸,不是教師對學生,大人對孩子的單邊價值傳遞,而是雙方的優勢互補。在實際教學生活中,我們都會想學生會彌補我們什么了?在學生的身上,可以挖掘出哪些值得老師學習的優點了?所有人對陶行知提出的“小先生制”迷惑不解時,我們在四川宜賓涼水井中學看到了奇跡的發生,每一個學生都是老師,每一個老師都是學生的助手和引導者。他們這樣的互助自主的學習方式改變了當地教育的現狀,實現了學校的飛速發展。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小先生制”和信息技術結合所帶來的巨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