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厭惡這一概念,絕對是心理學對行為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丹尼爾·卡尼曼
1.、“損失厭惡”
這個數學模型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其合作伙伴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共同提出。
上面的數學模型,橫坐標原點左邊代表損失,右邊代表收益;縱坐標可以看作人們的心理感受到的值。在原點附近,第三象限的曲線比第一象限更陡峭,說明在人們心中,損失帶來的負面感受比收益帶來的正面感受要更強烈。
對于損失厭惡,我們先來做幾個實驗,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
如果我給你一個蘋果,你應該會感到高興吧!現在換一下,我給你兩個蘋果,接著我向你拿回了一個。
請問,你更喜歡哪一個場景?我想多數人的答案是第一個,而不喜歡第二個場景。
這個實驗兩個場景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得到了一個蘋果,但是在第二個場景中,因為得而復失,損失了一個蘋果,這嚴重影響并拉低了獲得一個蘋果的幸福感。
有這樣一個游戲,投出一枚均質硬幣,對于你而言,正面為贏,反面為輸。如果贏了可以獲得100元,輸了失去100元。請問你是否愿意賭一把?
我想有很大概率,你是不愿意參加這個游戲的。盡管概率上是勝負概率相同,但是大量實驗證明,絕大多數人不愿意參與這個游戲。
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曾經設計了一個擲質硬幣的實驗,硬幣是均質的。如果是正面,你將得到150美元;如果是背面,你將輸掉100美元。這個賭局對于參與者來說,長期下注的話,肯定是穩(wěn)賺不賠的,畢竟輸贏概率相同,贏的收益大于輸的損失。但是實驗結果卻是,大多數人仍然拒絕了這個賭局,因為對于多數人來說,損失100美元的痛苦遠遠大于得到150美元的快樂。最少收益多少,快樂才能彌補普通人是失去100美元的痛苦呢?答案是,200美元。
由上述實驗我們可以看出,
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對于多數普通人來說,對于不確定的結果,必須要得到至少2倍于風險的擔保(Gintis,2009)。
2、被操控影響
而在生活中, 利用損失厭惡心理來影響我們的事情也是隨處可見。
政治上,現代政府的稅收方法則是避免給人產生損失厭惡心里的例子。政府部門通過從銀行將我們應繳納的稅務直接從工資中扣去,將稅直接包含在商品的價格內,這樣政府的收稅行為對我們來說就不會造成被剝奪感,繳稅可以算是隱形的,不知不覺中將我們的錢拿走。但對于企業(yè)主來說,他們可是明明白白的需要報稅繳稅的,繳稅額度和他們的營業(yè)額直接相關,所以在損失厭惡的驅使下,少數企業(yè)主鋌而走險,通過做假賬,逃稅漏稅。
精明的商人永遠是利用人心的高手。
司空見慣的例子就是優(yōu)惠券。商家會向顧客發(fā)放限時促銷優(yōu)惠券,作為普通大眾的我,也是受影響的人之一,如果快到截止日期,不去用掉它就有種損失感覺,可惜心疼啊,最后很大可能去把它們使用掉。
定金機制也是典型且成功的商業(yè)應用。如果說優(yōu)惠券的例子我們僅僅損失了商家給予的那部分好處。那一旦交了定金,我們如若違約,損失的可都是自己的毛爺爺啊,雖然相對總價肯定是不多的,但是這種損失厭惡心理絕對可以讓違約的可能性降到較低水平。
網絡上常見的商業(yè)套路還有七天無條件對貨和滿多價錢可以免運費,當然前提是商品要有一定的品質,消費者買回一般不會發(fā)生什么問題,情感上東西已將是自己的了,加上怕麻煩,而且還要掏運費,產生損失厭惡,就不會隨便退貨了。滿多少錢就可以免運費,消費者不想多付運費,自然會多慢幾件湊滿免運額度,天貓超市滿88元免運費就是最好的例子。
3、去主動利用
除了被商家?guī)нM溝里,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利用損失厭惡原理,解決身邊的很多問題和困難。
在我們的工作中,這種方法同樣可以奏效。說服同事幫忙做項目,在表示做該項目是個很好的鍛煉機會時,還要讓對方知道如果不加入將失去什么 。
向管理層提建議也可以使用這個方法,想要方案被通過,就需要告訴領導如果不采用這個方案,我們將失去什么,這樣你的建議會更具影響力。
教育孩子,如果合理的使用損失厭惡心理,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有一套兒童繪本,叫《貝貝熊》系列,其中有個故事很有意思。
熊妹妹染上了咬指甲的壞習慣,熊爸爸拿來教科書強調危害,細菌多,易生病;被熊媽媽使勁的推開了,熊媽媽跟熊妹妹交心暢談,雙方約定設定一個獎勵機制,如果熊妹妹可以堅持一天沒有咬指甲,就發(fā)1塊錢,可是熊妹妹還是忍不住去咬指甲。
最終熊奶奶“老將出馬,一個抵倆”,發(fā)揮了長者的智慧,告訴熊媽媽,先給熊妹妹一塊錢,晚上回來看,一個指甲沒了就扣1角。熊妹妹摸著自己口袋里那枚寶貝的硬幣,不忍失去,最終控制自己咬手的壞習慣。
這個故事還帶來另外一個啟示,平日的生活中直接的道理說服是沒有用的,畢竟很多時候“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并且只會給聽者帶來心理上的厭煩,從而造成事與愿違。
在個人的學習方面,同樣也可以利用損失厭惡,督促自己耐心學習。
首先,我想介紹先一個人,
他是羅永浩的御用幻燈片制作者,
柴靜的《穹頂之下》請他把關視覺,
他為吳曉波2016年終秀幻燈片親自操刀,
華為高價聘請他做企業(yè)幻燈片制作培訓,
遠洋地產、大疆創(chuàng)新、惠普 …跟他合作的大牌不勝枚舉。
他就是許岑,靠自學成為業(yè)界頂級專家。在成為制作幻燈片大師之前,他的愛好是學習指彈吉他,利用下班業(yè)余時間不斷練習,用一年時間學會指彈吉他,還搞起了指彈吉他培訓,出了指彈吉他教程,在淘寶賣出上萬套。
但根據許岑自己說,他可以學成首先歸功于自己借錢買了一把4萬7千塊錢的名貴吉他,如果當年自己買了把幾百塊的吉他,可能中途就放棄了。他說抱著一把這么貴的吉他,一分鐘的偷懶和不認真對他來說都是不可原諒的,對吉他來說也是一種浪費。
用他的話說,要想學成一樣新技能,首先就得在裝備上下本錢,除了可以在使用時事半功倍,同時因為自己是花了大價錢的,很大程度會促使我們多去使用它,內心想著把花掉的錢給彌補回來。
對于損失厭惡這一概念,現在我們可以認清其本質,少受別人操控,同時可以去有效利用它,更好的為我們的工作生活服務。
參考文獻:
Gintis, H., 2009, The Bounds of Reason: Game Theory and the Unification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