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番茄炒蛋,但我也不會問父母

前幾天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一個廣告刷了屏,一個以“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的視頻直擊了我們的內心。

視頻內容就是講一個在外國留學的男孩,要和同學一起聚會,每個人都要準備一個拿手菜,而這個男孩不會做飯,焦急之下就求助了在國內的母親,母親為了他能夠直觀的學會,給他發了一條條的視頻。最后的他意識到,國內和美國是有時差的,父母是凌晨四點起來給他下廚示范的。

網絡上對這個視頻傳遞的價值觀持有極大的差異,有的覺得這個廣告直擊內心,父母對我們的愛無時無刻不在包圍著我們;有的認為,這個男孩也太低能了,一個番茄炒蛋都不會,而且父母也對他太過寵溺了。

這些說法不能說誰對誰錯,畢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不過就只論這個廣告來說,它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廣告的目的就是盡可能多的讓大眾知道,現在朋友圈,公眾號都在熱烈討論著“番茄炒蛋”,它的目的顯然是達成了。

有人說這個廣告傳達的價值觀不對,這個廣告沒有什么邏輯,我想說的是,只要沒有違反《廣告法》,那么價值觀這么主觀的話題,只要不是違反人們的基本原則,那么價值觀真不分什么高低;而且一個四五分鐘的廣告片,難道還要像電影大片一樣情節豐富,人物飽滿?所以我下面討論的也只是借助這個廣告片所引發的自己的思考,和廣告本身沒啥關系。

番茄炒蛋可以說是非常家常的一個菜了,所以當這個男孩發微信問父母番茄炒蛋怎么做的時候,好多人就說,番茄炒蛋那么簡單的菜都不會,怎么考到國外去的?又是一個高分低能的孩子。

他低不低能我不知道,但是就只憑不會做番茄炒蛋就說人家“低能”,這個真的太不公平了。一項技能,不管簡單困難,總是需要學習的,我們誰一生下來也不會知道1+1=2,也都是通過學習才知道的。他不會番茄炒蛋只能說他沒有接觸過做飯,而不會做飯就是“低能”,這顯然是不成立的。

不會一項技能很正常,但是我們可以學啊!有人就說網絡那么發達,難道不會上網查菜譜嗎?非得發信息去問自己的父母。

學習一項技能,去網上查是一個學習手段,那么去問自己的父母不也是一種學習手段,這兩種只是學習的手段不同,并沒有什么對錯之分,因為人家的父母愿意四點起來教兒子做飯,放到你父母,說不定電話都不接呢!

我并不是說這個男孩這么做就是對的,因為我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甚至大多數人都缺少的一種能力-----換位思考。這個詞我們當然很熟,但是能夠做到的真的很少。視頻中的男孩是在同學無意間提起時差的時候,才意識到自己與父母是有時差的。這就說明,他在向父母求助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慮父母此時此刻處于的是什么環境,方不方便教他做飯,他想到的就只是他自己。

有人說男孩不懂事,自然也有人說父母太寵溺孩子,平時在家對孩子肯定也是有求必應。

其實父母的這種情感我們應該理解,我們越走越遠,見識的世界越來越來越大,說著他們聽不懂的新鮮詞匯,我們似乎與他們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們肯定也能意識到這點,想要幫我們做點什么,但是會發現,好像又什么都做不了,所以大多時候就只能局促的在一旁站著,就像我們小時候想要幫父母卻也幫不上什么忙一樣!

現在好多人都說和父母的距離好像越來越遠,和他們沒有什么話說了。馬薇薇就曾在《好好說話》里討論過,我們到底和父母說什么呢?其中有一條就是,向父母請教一些他們知道的事情。這樣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小時候的我們有什么事情都會向父母求助,他們在我們眼里就是無所不知的,但是隨著我們的長大,向他們請教的東西越來越少,他們會有一種“無用感”,我們時不時的向他們請教一些事情,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還是需要自己的。

所以視頻中父母的做法我們自然也能理解了,孩子遠在國外,平時說的都是自己聽不懂的語言,接觸的也可能是自己一輩子都不會了解的東西,當孩子向他們求助的時候,他們自然是欣喜的,覺得還能有幫助到自己孩子的地方,這個時候,哪里還會考慮現在是幾點這個問題了。

世界再大,大不過一盤番茄炒蛋,

但是遠方的那不是世界,那是征途,

你背后的才是你的世界!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