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西林
? ? ? 比爾博士喜贈彈弓
九十年代初,老伴兒以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工作,在美期間結識了一位名叫克利夫的教授。七十多年前教授全家曾在中國青島定居二十多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才離開了中國,可以說中國是他們家人的第二故鄉。克利夫教授他還常來我國各地講學,還常回青島找到了信號山上德國總督旁邊的他家舊居。這樣,我家理所當然成了他們的接待者,一來二往兩家關系更加親近了。克利夫教授家的對門是位機械是師,名曰比爾,這位洋博士是個業余文學愛好者,比爾人家還出過一本書,里邊有滋有味兒地描述自己童年生活的趣味文學作品。克利夫教授知道筆者喜愛寫作,那次來華前,教授叮囑比爾博士了在扉頁上為我提詞贈書,于是比爾的大作漂洋跨海過洋到了我手。收到比爾大作那天,翻開一瞧,我就被比爾制做和大玩彈弓的細節吸引住了,特別是看到書中比爾是扯掉皮鞋舌頭來做彈弓的包彈皮情節,逗得我大笑不已,真真佩服美國佬們就“物”取材的妙招兒。
它讓我曉得了,跟跳房房,解線扣,石頭剪子布游戲一樣,彈弓也是國際性青少年玩具。讀了比爾寫的書讓我知道,美國娃兒們彈弓也是玩得相當花梢!迷蒙幻覺之中,我感覺到了在太平洋彼岸,有一位與我同愛彈弓的知已——比爾大哥!甚至常常奢想,哪天若能見到比爾,一定要跟他交流調侃一番彈弓的藝術!世間有這么一條規律,往往心想一定能成!
2010年初夏,我與老伴兒應克利夫教授之邀,赴美國旅居兩個多月。我們是6月9日入住進克利夫教授家的。一周后,比爾夫婦邀請我們作客。其實我與比爾早已深知對方,并互視神交了,相見時竟同老友重逢那樣,沒有一絲的陌生。比爾家的一樓有比爾的工作間,工作間里有寬大的工作臺,上面立著精巧車床,鉆床,磨床,各式各樣工具整齊地擺放著。他的金工技術和木工手藝非常精湛,我和老伴仔細欣賞著玻璃柜里他雕刻的藝術作品,人物栩栩如生,動作滑稽可愛,他那高超手藝令我傾倒。您瞅,下面兩件他的木刻作品,有味道吧。
參觀完工作間,我們上了二樓客廳。剛一坐下,倆人就不約而同直切主題——彈弓。
比爾取出自己做的兩付彈弓,高興地對我說說,“這是當年給兒子的禮物、這個是送給孫子的彈弓,一只是用金屬絲做架子的彈弓,非常精致。另一個樹枝做架子的彈弓,與他書里的插圖一模一樣。我模著樹枝彈弓,如同見到了老朋友,細細端詳著它,努力回憶著書中那幅彈弓形狀。經老伴翻譯,我方曉得:樹枝做架子彈弓是用楓木做的,是把比例合適的楓樹小枝砍下,細心加熱后,進行人工彎曲。比爾對我小時候葳鐵絲做彈弓架子的方法很感興趣,特別是把膠條塞進鐵架左右兩耳的做法非常欣賞。從我倆那個認真探討彈弓藝術的專注神情看,咱尹某人和比爾大概那刻都忘記了自己是白發老人吧,美妙的彈弓藝術把我們唰地推回到半個多世紀的童年時代。兩個中美老人,坐在同一個沙發上,兩人一起手執彈弓,向同一個目標拉弓發射!
這是比爾太太搶拍下那個的鏡頭。臨別時,比爾老哥把他書中的那個木架彈弓遞給了我,笑迷迷地說,“喜歡它吧,是你的了”
我把比爾的木架彈弓禮物貼在胸口,心中暗說:“這家伙兒可是件寶貝!”
后來我寫的《閑說彈弓》文章在北京四中《流石》校園季刊和《北京紀事》雜志2011年11、12期發表,為答謝責任編輯韓旭先生,我特意用粗鉛絲和彈性較大的松緊帶為他做了一付彈弓。你瞧,這個年輕人玩得多開心。老夫的手藝還沒丟吧。
(上圖是我制作的北京式崩弓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