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溪
01.
之前讀到過一句話:“這座城市的風很大,孤獨的人總是晚回家。”
當我看到以后第一反應就想接上一句,這個世界也很忙,沒人傾聽你哀傷。
一個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身邊除了朋友什么也沒有,可是朋友也都有自己的事要忙,不可能時常伴你左右。
有時候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會輕易去打擾,隨著通訊錄一次次地翻閱,漸漸發現原來朋友圈里那300多個好友跟你有關系的其實也沒幾個。
每天微信列表里設了免打擾的群消息閃爍不停,群組是在不斷增多,可想去點開的卻越來越少。
到頭來還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坐在公交車上欣賞這座陌生城市的夜景、還要一個人傾聽這世界的嘈雜。
這個世界很大,大到超乎想象,可我們每個人的圈子卻很小,小到觸手可及,每天固定的地點穿梭,遇見固定的人兒,做著固定的事。
感覺自己孤獨的時候想找個可以傾訴的人都沒有,我們都要成長,也許成長就是要付出代價的,而經歷孤獨仿佛是成長這個字眼的標配,似乎你不經歷這些就不算是真的成長。
羅振宇在“跨年演講”里說過這樣一句話:“所謂成長就是破局而出,把自己碎掉,然后重新組合。”
把自己碎掉的過程可能就是要學會把自己的孤獨和傷感碾碎了往肚子里咽吧。
當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孤獨和傷感的時候不會再想著滿世界的找人傾訴了,也許你就真的成長了。
02.
有時候看著眼前這個為了生活委屈生存的自己就感到心疼不已,想對他說一聲:“對不起,我沒有把你活好,虧待了你。”
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一個朋友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再從多到少的過程。
剛開始的的時候一個人都不認識感覺很孤獨,所以努力去結交很多朋友,不管是室友,同學還是社團成員,凡是叫的出名字的都覺得是自己的朋友。
后來越經歷越懂得那些都不算是朋友,甚至連點贊之交都不算,充其量是短暫的旅人而已,因為他們終將離你遠去。
時過境遷,隨著閱歷的增加,才發現朋友必須經過時間的篩選,留下來的也就那么幾個。
就像《千里千尋》中的那段一樣:“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口,沒有一個人可以從始至終陪著你走完,你會看到來來往往、上上下下的人。
如果幸運,會有人陪你走過一段,當這個人要下車的時候,即使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因為,說不定下一站,會有另外一個人會陪你走得更遠。”
突然發現這個世界也很忙,馬路上每天上下班的人很忙、車站里著急等車的旅客很忙、連校園里的學生一個個也忙的不亦樂乎。
每個人都在忙著各自的生活,忙著給自己充電,好像這個世界閑下來的只有自己,孤獨的也只有自己一人而已。
即使有朋友也不會再找他們傾訴了,以前找朋友是一個多選題,漸漸地發現變成了單選題,隨著可備選的答案越來越少,到最后選擇題都變成了填空題,要么填寫一個正確答案,要么空著什么也不填。
最后會安慰自己說這些都會過去的,大家都一樣。
03.
昨晚在公交車上聽著耳機里舒緩的音樂感覺實在孤獨,于是就跟一個很想念的朋友發了一個消息,我們兩個從高中認識到現在已經七年了,關系特別好,即使不經常聯系可每次找對方的時候絲毫不會有生疏感。
不出意料,她很快回復了我,問我怎么了。
我說:“沒事,就想給你發個消息。”
她放下正在看的書跟我聊天,我們聊各自的近況,吐露自己的心事,聊完之后我心情好了很多,而她也很開心。
我們兩個都是不愿意去找人傾訴的一類人,有時候不開心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一個人忍忍就都過去了,畢竟一個人在外漂泊這幾年都是這樣過來的。
我們都說自己很忙,忙的沒時間給朋友打電話,沒時間結交新的朋友,沒時間談戀愛,更沒時間享受生活,其實我們不是真的忙,而是害怕閑,因為閑起來更孤獨,會胡思亂想。
為了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孤獨,我們總是拿忙碌當借口,事實上真的有那么忙嗎?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今天中午,一個朋友讓我去陪她吃飯,我當時正在電腦前忙著加班但想了想還是去了。
她邊吃著碗里的面邊對我說:“我覺得自己沒朋友,就連找個可以傾訴的人都沒有。”
我鼻子一酸沒敢看她,只是淡淡地說:“我們都一樣。”
她說:“我知道,可我就是覺得心里特難受。”
04.
為什么為我們身邊明明有不少“朋友”,也有親人,怎么還那么孤獨,連個可以傾訴的人也找不到,以前總在質疑究竟是自己錯了還是這個世界錯了。
實際上都沒錯,這只是一種生活常態,它總會過去,而我們也總會經歷。
如果你現在身邊有可以聽你傾訴的人一定要珍惜,如果沒有那就讓自己忙一點,再忙一點,看書、看電影、學英語、考證等等,逼著自己去忙,不去多想。
因為這個世界真的也很忙,沒那么多人總是有義務聽你哀傷。
有一天,當你不再想著找人傾訴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自己也沒那么孤獨,然后看著眼下的自己說:“都過去了,我覺得現在挺好的,沒有對不起曾經的那個自己。”
-END-
365挑戰訓練營——031
ps:如果我的文字對你有用還請點??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