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河西走廊張掖市以西65公里處的肅南縣康樂鄉冰溝,有一片神奇的丹霞地貌,令人嘖嘖稱奇,瑰麗的紅色砂礫巖在藍天白云之下或偉岸、或婀娜、或桀驁不馴地向人們展示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這里的丹霞群號稱“天下第一”奇觀,奇異的丹霞山峰在丘陵中遙相呼應,高逾百丈、峭壁斧削、造像奇特。有丹霞形似神駝,仰天長嘯,崢嶸盡露;有丹霞像極宮殿,雄偉桀驁,高聳入云;有丹霞似若佛龕,莊嚴肅穆,氤氳裊繞;有丹霞貌似陽具,擎天立地,直探云霄,被譽為大地之根……
丹霞地貌的稱謂是于上世紀30年代,以廣東省仁化縣的丹霞山命名的一類地貌類型,該地貌屬紅層地貌,所謂“紅層”是指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一般稱為“紅色砂礫巖”。科考中發現,形成丹霞地貌的巖層,是一種在內陸盆地沉積的紅色屑巖,由于數百萬年前的地殼衍變抬升,巖石被水流沖刷侵蝕后構成的紅色山塊。
據民間傳說故事記載,前秦建元2年,有位高僧游至敦煌,立于茫茫戈壁,漫漫沙漠之間,正當他饑渴難耐之時,夕陽西下,鳴沙山巖壁金光萬道,狀似千佛……這或許是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丹霞現象。后經科學分析,丹霞地貌中廣泛沉積著大量的云母和紫紅砂巖,在特殊的氣象作用下反射出霞光飛舞的景致也就并不為奇了。
如今在懸崖上可以看到粗細相間的沉積層紋理,顆粒粗大者叫“礫巖”,細密均勻者叫“砂巖”。丹霞地貌最突出的是“赤壁丹崖”,形成頂平、身陡、麓緩的山體、石墻、石峰、石柱等奇險的地貌形態,這一地貌群主要分布于中國、美國西部、中歐和澳大利亞等地,以我國分布最為廣泛,堪稱名副其實的“紅石公園”。
在當地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段凄美哀婉的傳說:在很久以前,裕固族人在祁連山一帶四處流浪,尋找夢想中的美麗家園,許多人在流浪途中饑寒交迫而亡。后來在一只白天鵝的引領下,他們終于找到的水美草肥的棲息地,在這里安頓了下來。再后來,白天鵝在大風中撞死在了崖壁上,鮮血浸染了滿山遍野的崖壁,從此山石變成了今天的褐紅色。
驅車而行,自甘肅烏鞘嶺以西,沿河西走廊西去,經天山南北,直至帕米爾高原,丹霞地貌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連綿不絕,景色各異,姿態萬千。整個條狀河西走廊素有“甘肅無處不石窟,石窟無處不丹霞”之說。
1983版《地質辭典》中是這樣定義丹霞地貌的:丹霞地貌指厚層、產狀平緩、節理發育、鐵鈣質混合膠結不勻的紅色砂礫巖,在差異風化、重力崩塌、侵蝕、溶蝕等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狀、寶塔狀、針狀、柱狀、棒狀、方山狀或峰林狀的地形。
古詩有云:“高峰壁立老龍蟋,削出芙蓉作畫看。”放眼丹霞,怪石如林、猶如海市蜃樓,似夢似幻——羅馬城堡、英雄群雕、人鳥獸塔,形象畢肖,栩栩如生。身臨其境,幽靜深邃,宛如時光隧道,遐想無限——奇石嶙峋,危崖勁聳,天斧神宮,隱幽通衢,如入極景。點題一個字:奇。(刊發于《新西部》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