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洋河過年習俗趣談之祭灶
洋河祭灶哪一天
“大年之前有小年”,祭灶,就是過小年。中國地廣人多,祭灶習俗往往大同之中有小異。
送灶的時間,從地域劃分,北方多在二十三日,南方多在二十四日。古鎮洋河地處中國南北交界線上,所以就出現了同一個祭灶,既有二十三日過的,也有二十四日過的,還有二十五日過的。民間有“軍三民四王侯五”、“官三民四船家五”等說法,洋河一帶則流傳“官三民四”。洋河鎮上的居民多數過二十四,少數過二十三;而周邊的百姓則恰恰相反,少數過二十四,多數過二十三。
灶神溯源
祭灶習俗歷史悠久。早在遠古時期,人們便懂得以火熏烤生冷的食物,隨著定居生活的確立,人們逐漸發明了專門烹飪食物的炊事設備——灶。“灶”是一個會意字,從火,從土,意為“火在土上燃燒”。民以食為天,在神靈信仰濃郁的上古時代,自然會出現掌管灶具的神明——灶神。因為灶跟火密切相關,所以早期人們將灶神視為火神的變體,因此早期的灶神往往是司火的神靈,如《禮記·月令》中說:“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淮南子》中說:“炎帝作火,死而為灶神。”那時候的灶神是炎帝、祝融。
灶神是男還是女?
以前有句老話說:“男主外,女主內”,掌管炊事的往往是女性,所以到了后來,文獻記載中的灶神就有男有女了:晉朝的司馬彪采錄民間傳說解釋“髻”這個字的時候是這樣說的:“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灶神是一位穿紅色衣裙的美女。唐代《酉陽雜俎·卷十四》中也說灶神“狀如美女”,而且點出具體的名字:“灶神名隗”。
????總之,灶神既有男性,也有女性。后來人們干脆將灶神歸為一家,從而出現了灶神夫婦。
貼灶神像
灶神,老百姓稱為“灶王爺”,洋河民間則稱為“灶老爺”。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老爺”神位。洋河的“灶老爺”是上供桌的,有的人家“灶老爺”神位設在堂屋供桌上,位置在“祖先亭子”邊上。
臘月二十,洋河街上就出售“灶老爺”像。洋河是常市集,天天逢集,洋河人和鄰近村莊的人都會到洋河街買“灶老爺”。“灶老爺”一套共三張。一張灶老爺騎在馬上,稱為“跑灶”,一張單人半身像,稱為“燒灶”,這兩張32開紙大小。還有一張大的,大約8開紙大小。上面印在灶老爺和灶王奶奶的像,像兩邊是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像上方是“灶君司命”。三張灶老爺,各有各的用法。
送灶神
到了祭灶日,要舉行送灶神的儀式。到晚上,先把灶間鍋門口地面打掃干凈,堆上一小堆麥穰、豆秸,把“跑灶”放在上面點火焚燒,這叫“送灶老爺上天”。灶老爺要到玉皇大帝那里述職,為了讓他多說好話,送灶時,要焚香磕頭,表示虔誠。送完灶以后,再把“燒灶”貼在鍋臺上。因為這是灶老爺回來工作的地方。
祭灶儀式結束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糖餅。據說,這天烙糖餅,要讓灶老爺先享用,俗話說:“拿人的手短,吃人的嘴軟”,他老人家嘗到了甜頭,自然會“上天言好事”。吃糖餅,其實就是一家人的家宴,也是過年的預演。
傳統社會里,人們祭灶,一方面是怕灶神給他們帶來災難,另一方面也是想通過祭祀活動祈福。不能簡單地把祭灶視為一種迷信活動。現在,家家戶戶傳統的供奉灶神的廚房大灶漸漸地被煤氣灶、天然氣灶所代替,灶老爺失去了供奉的地方,人們因此也漸漸遺忘了祭灶的儀式。如今,人們雖然不像傳統社會那樣進行隆重的灶神祭祀,但沿襲祭灶傳統,與家人高高興興地在一起吃一頓飯,始終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文稿撰寫/袁海員、胡惠有
圖文編輯/海? ?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