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有說到過一個家長覺得自己的女兒太依賴自己,缺乏獨立性,而千方百計想要讓女兒去讀寄宿學校。但其實,如果家長沒有讓孩子做好獨立的準備,其實效果只會適得其反。我們也看到過很多孩子,雖然是遠離父母,住在學校,但是每個周末回家,卻依然帶一大包臟衣服回去讓媽媽搞定的。如果是這樣的住宿,孩子學會了獨立嗎?顯然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那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就一定要把孩子放在遠離父母的地方嗎?在家里有沒有實現的可能呢?我想一定是有的,首先父母一定要明白,現在的孩子的生活已經不用為生存而焦慮和擔心了。他們都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度豐富與滿足的社會和環境里,所以孩子也缺乏危機意識。為了打破孩子的舒適圈,父母就不能無限制的滿足孩子的愿望。這是培養孩子獨立的第一步,父母首先要有這個意識。
其次,孩子的真正優秀是從母親的放手開始的。孩子形成依賴一定是因為父母的替代和干涉太多。那怎么樣來改變呢?父母在幫孩子之前,要想清楚你是要讓孩子學會依賴,還是讓孩子學會獨立?在孩子嘗試自己去做某件事的時候,你有沒有準備好放手?或者說你有沒有教會孩子自己去做?你有沒有足夠的耐心來等待你孩子的一點一點進步?
就像今天晚上,兒子因為褲子濕了要換。孩子的爸爸找來一條褲子說:“來,你自己換吧。”然后就坐在旁邊看著孩子換。兒子一開始不知道怎么換,爸爸就指點孩子。兒子很快脫了褲子,但是卻試了幾次都沒法穿上,他就開始吱吱嗚嗚有情緒了。爸爸一開始也教孩子怎么穿,孩子因為著急越來越沒有耐心。爸爸一看,趕緊幫孩子就把褲子穿上了。于是,兒子又失去了一個自己嘗試和成長的機會。眼看著同齡的小朋友都會自己穿衣服了,自己的兒子啥都還要父母來幫忙,如果爺爺奶奶在的話,更是一切包辦了。
我想很多父母大概都是這樣,他們也不知道要怎么樣來指導孩子做好一件事情。我覺得這里應該有一個過程的分解,具體有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父母需要給孩子做出示范,展示給孩子做的過程。比如做蛋炒飯,先演示一遍給孩子看到,怎么樣煮米飯,怎么樣打雞蛋,怎么樣炒蛋和飯,都是要給孩子看到的。
第二步:拆解動作,把每一個步驟是怎樣做的,講解給孩子聽。
第三步:讓孩子親自嘗試一下。就像學游泳一樣,只看別人怎么游或聽教練講怎么游都是沒用的,必須下水自己去實踐。那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耐心的的等待,如果孩子做錯了,你不能著急又自己去幫孩子做好了,否則又回到了包辦替代模式。哪怕孩子嘗試失敗了,父母要做的也只是淡定忍耐,等孩子一點一點的進步直至成功。
很多父母因為缺乏耐心,當孩子想自己做的時候,就直接干涉或代替孩子做好了。孩子很小的時候想自己吃飯,父母因為無法忍受吃的一團糟或時間太長,就堅持給孩子喂飯,于是孩子永遠學不會自己吃飯。等孩子上幼兒園了,老師布置了手工作業,孩子要開始自己動手做,父母一看孩子又是拿刀又是裁紙,就趕緊幫孩子上網找資料,熬夜設計又幫孩子完成了。今天,我們看到學校門口很多幫孩子背書包的爺爺奶奶,以后你的孩子就會是那個啃老不獨立不工作的成人。因為家長把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獨立的機會都剝奪了。
所以,無論孩子在不在身邊,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生存的意識,危機的意識;其次要教會孩子一些做事的技能。這樣,哪怕是在家,只要父母放手,把事情還給孩子,教會孩子做事的方法,耐心并包容孩子的試錯過程,才能培養獨立的孩子,他們才會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