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區龍滌中學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情況匯報
一、學校簡介與思想理念
龍滌中學始建于1978年,原為黑龍江龍滌集團所屬企辦完全中學。2004年1月,移交地方。現為33個教學班,143名教師, 1700余學生的獨立高中學校。
學校秉持“面向全體學生,實施和諧教育,為學生成長和發展奠基服務”的辦學理念,著力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手段,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12年學校晉升為哈爾濱市市級示范高中。2013年,被評為省級群眾滿意學校。2013年5月,學校確定“以信息技術為支撐,深化‘導學式’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創建哈爾濱市特色高中。
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搞好信息化建設,不僅是學校建設的需要,更是師生發展的需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教師專業發展,“不讓教師落伍,不讓學生落后”,一直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基本思想遵循。
二、傳統優勢與硬件建設
早在1989年和1990年,學校就建成了阿城首家專業語音室和微機室,最早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1992年,又在阿城率先引入校長辦公系統,2002年接入互聯網,將信息技術用于學校管理,且應用效果顯著。上世紀八十年代,學校即為省、市電化教育甲級校,被評為哈市“八五”電教先進集體。九十年代,我校開展的《語言實驗室英語自主學習、分組訓練》省級實驗,被評為哈爾濱市優秀電教課題實驗。學校在電化教育和信息技術方面有著堅實的基礎和傳統優勢。
學校一向重視投入。自1990年,學校的微機室和網絡電子教室已更新換代七次,共投入資金126萬元。
2007年,伴隨高中課改的啟動,學校自籌資金30多萬元,為全校42個班級配備了高規格投影機,建成班級多媒體教學系統、閉路電視系統,實現班班通。采取學校資助,教師自購的方式,做到了教師人手一臺筆記本電腦。
2013年6月,學校又投入30多萬元,為每個班級及多功能教室、微機室配備了紅外感應電子白板、電腦主機,完成了技術設備的提檔升級。
2000年以來,學校自籌資金,在網絡教室、多媒體功能室、行政辦公、教師筆記本、班級投影、閉路電視、電子白板等方面的累計投入超過230萬元。2015年9月,利用專項資金,新建56座網絡電子教室;利用2015年專項資金57.5萬元,對教師筆記本電腦全面升級更換。
三、實踐應用與資源建設
1、建立和完善使用、管理、考核制度。以“能用則用,用則適當,利于教學”為原則,制定《龍滌中學多媒體教學管理考核實施方案》,提出多媒體使用指導性意見。一方面積極鼓勵,提高課堂使用率;另一方面,不唯媒體和技術論,杜絕華而不實。
明確電教使用率,并將其納入教學常規考核。總的要求達到20%以上,新授課要在40%以上。
2、加強教師技能培訓。邀請東北師大張清風教授,鴻合電子白板技術人員,區教育局信息中心專職教師,阿城區技術能手晁德新老師來校做培訓指導。學校分批對教師進行相關基礎理論考試和操作技能考核,人人過關。目前,所有任課教師均能熟練掌握電子白板技術并運用于課堂教學。
3、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學校購置金太陽學科資源網、校視通,為教師提供大量優質教學資源。利用學校網絡平臺,建立校內教學資源庫,存儲視音頻、課件、課例等課程資源。同時,以個人資源為補充,通過學科教研、集體備課、公開課等活動,交流共享。
4、創建特色學校,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
在高中教育多樣化、特色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打造學校特色、創建特色學校成為普通高中建設發展的新的方向與目標。在哈爾濱市教育“十百千萬”工程建設中,我校確定以“發掘信息技術優勢,優化‘導學式’教學方式”為主題,創建哈爾濱市特色高中。主題突出“一個重點”——學生主體性;把握“兩個支撐”——導學案和信息技術,實現“三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學校管理方式的轉變。由此,信息技術應用被提升為學校發展的戰略層面,進一步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同時,作為校本研修主題,學校被評為市級項目示范校。
5、阿城區教育信息化試點區建設為學校信息化發展提供新機遇。
①2013年、2014年,我校分別承辦“阿城區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融合教學大賽”。王凱、關慶軍、徐學會、劉玉華、戴京麗老師參賽,并取得突出成績,被列入阿城區信息化建設“人才庫”。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的提高。
②大力推動“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的開展,讓更多的老師有了參與實踐的機會,也為學校提供了豐富的課例資源。現完成課例已達50%。
③借助“阿城區教育云數字平臺”,語文學科開始嘗試網絡電子協同備課。利用網絡,突破時間、地點的限制,成為備課、研修的又一新形式。
6、借助信息網絡平臺,應用空間得以拓展,學生探究能力得到鍛煉。
2010年,參加中央電教館——甲骨文教育基金會國際ThinkQuest項目研究性活動,我校共10個團隊,所有參賽作品均獲“ThinkQuest成就獎”,其中一個一等獎,三個二等獎。學校獲黑龍江省賽區優秀組織獎。2011年,5個團隊參加此項活動,其中2個作品入圍,獲國家級獎勵。另外,在主題班團會、綜合實踐、研究性學習等自主、合作、探究活動中,學生利用網絡資源和信息技術進行自主設計、收集處理信息、課件制作,能力素養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孟娜老師利用網絡平臺開設美術鑒賞課選修課。楊大鵬、戴京麗等老師嘗試開展網絡環境下授課,以及微課制作、翻轉課堂等活動。
7、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各項管理中,促進管理水平的提高
利用局域網在微機室進行學評教和教師績效評價的輸入錄入及統計分析。
利用校訊通平臺,實現全面、廣泛的家校聯系。學年組利用微信平臺進行工作安排和布置。
此外在師生檔案管理、財務管理、圖書管理等方面也都充分運用了現代信息技術。
四、初步成果與分享交流
1、運用電子白板等多媒體手段實施“導學式”教學,使課堂面貌煥然一新。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正在發生著變化。
2、2012年阿城區被確定為全國教育信息化試點區后,我校又被阿城區確定為試點校。兩次承辦阿城區信息技術現場會,多次代表阿城做經驗介紹和匯報展示。
2011年4月,承辦阿城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龍滌中學現場會。2015年12月4日,信息技術試點區迎檢實驗校工作現場展示。
2013年7月,教育部雷朝滋司長一行蒞臨阿城區檢查指導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我校做展示匯報。省市領導也多次蒞臨檢查、指導,并對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予以充分肯定。
3、我校數十名教師,在哈爾濱市歷屆“探索杯”比賽中均有上佳表現。
4、鍛煉提升了隊伍。廣大教師不僅掌握了現代教育技術,同時更新了思想觀念,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部分教師脫穎而出,在課堂改革、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方面起到了引領示范作用。王露、趙志剛老師參加全國NOC大賽,分獲國家級一等獎和二等獎。戴京麗老師以其深入探索和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突出表現,代表阿城在龍江微課群做課例展示,受邀為省“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做學科培訓。
5、有效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截止2012年,學校連續19年獲得哈爾濱市“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面積提高教育質量”先進學校。
2014年高考,我校文理科成績在八區28所普通高中中均名列第一。2015年,在保持2014年優勢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提高。
6、學校連續多年被評為哈爾濱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先進集體,走在全市高中的前列,并在全區高中起著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