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近代史我早已學過很多年。
從中學開始的歷史課本,早把中國的近代史像描繪成一場波瀾壯闊的大悲劇,一次次喪權辱國,一次次失敗的運動和革命,實在讓人郁悶,再加上歷次大事件繞口的歷史意義都需要背記出來,又把郁悶多加了一層。
但歷史也有有趣的一面,在孩子們看來,一樁樁歷史事件就是一樁樁故事,用看故事的眼光看來,歷史的劇本寫的著實不錯,跌宕起伏、起承轉合,故事的主角們時而睿智英明、時而糊涂,一頁紙翻過就是城頭變幻大王旗,實在比編出來的故事書有趣多了。課本當然可讀性不夠強,幸而有父親書架上的數十本關于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書,有胡繩等人的“正史”,更多的還是一些野史。
那些野史強調故事性,真實性并不考究。但標榜真實的所謂“正史”和“教科書”,里面能有多少真實也不好說。現在想想,幸而小時候看了這些野路子歷史,讓我了解對歷史的解釋并不是唯一的。
等到大學,雖然學的是理工科,但涉及到中國近代史的課程也是有的,具體的內容連課名都已忘光,大概是馬哲一類,課上我不例外的忙著趕作業和讀小說,偶爾聽上一段,都是老師講的革命歷史小故事。直到考研,又把近代史課本翻看了一遍。這時候早已讀了更多的歷史知識,思維也遠比小時候清楚,明顯能看出書中的種種缺漏,很多的論述其實邏輯并不合理,更多的描述介紹也相當片面,雖不至于指鹿為馬,但真實性畢竟差了很多,不怪乎人家說大學近代史的課是按政治課程開的。
中國的歷史喜歡把歷史當作鏡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所以中國的“正史”重在講述道理,在講述歷史事件的同時,往往傳遞著一種價值觀念。當今歷史課本的編著者們不像一個歷史學家,而更像一個智者,他用政治正確的眼光和筆法,評判著每一段歷史和人物,為他們拍板定性,灌足了“正確”的歷史觀。這些歷史教科書的目的是灌輸一種世界觀和意識形態,既然如此,那歷史的真偽和是非就不重要了,一切內容只是觀念的佐證而已。也因為如此,中國的歷史也往往偏重于政治,偏于社會的高層,一本歷史課本,政治和政治衍生出的戰爭占了九成內容,每每結尾部分介紹下文化、生活,草草略過,實在沒有給平民們留下多少篇幅。
其實歷史是一項關于變化的科學,時代在發展,世界的一切在不斷變化。對于真正的歷史學家來說,記述每一刻歷史的事實,哪怕是瑣碎的事實,才是最重要的。歷史的發生自有其情境,人們的生活、知識、觀念,甚至價值觀,都與當代不同。若要批評三妻四妾的古人對妻的不忠,或者抨擊封建王朝的官員們不民主,那就妄評古人了。自以為將歷史的發展變化表現出來,像老照片一樣忠實的描述和記錄,讓后人理解,才是科學的歷史。而對歷史的最終評判不能強加,這項權利應該交給讀者自己,如果沒有讀者自己的思考,那歷史讀來又有何用呢,真要像項羽說的只是記姓名而已了。
如今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們,熟悉歷史的比例實在低得可憐,大多不過是在課堂上學過一些歷史知識。記得大學上這種政治課程的時候,大家都是興致缺缺,經常看小說或者睡覺,但別看那時候的不以為然,其實大家或多或少的還是受它的影響。畢業后看大家聊的話題,一旦涉及歷史,不知不覺就把這套東西搬出來了。
很多時候,當你鄙視一樣不好的東西,也許是某樣觀念、也許是某種心態,可你卻仍然依賴著它,擺脫不了它。也許是因為正值變革的時代,這在我們這代年輕人身上尤其明顯。
昔日陳寅恪先生的呼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猶在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