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宿命論,就是“認為事物的變化和發展、人的生死和貧富都由天命預先決定的”,它否認人的一切主觀能動性,認為人生受一種不可抗拒的外力支配,人們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
在余華的小說中,無論是他早期展示血腥暴力的中短篇,還是后期關注人生苦難的長篇,人物命運大多呈現出一種無法把握的“預定性”和“偶然性”,人物在這循環的怪圈中奮力掙扎,但最終都難逃命定的結局。
孤獨使人走向宿命
余華筆下人物的宿命總是和人物的孤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一個人如果長期處于孤獨之中,而且這種孤獨并非自己的主動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去尋找一種自我安慰的力量,這種力量很可能就牽引人們走向了宿命。
在《世事如煙》中,人物的名字都用阿拉伯數字來表示,這已暗示著人的異化,而人的異化必然導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緊張和精神上的難以溝通。文中眾多人物的命運仿佛被一只無形的黑手所操縱著,孤獨地走向了宿命,走向了死亡。
4是一個孤單的少女,她每晚都夢語不止,而且她的夢語總是與很多人的命運聯系在一起,“她似乎已經知道自己每晚夢語不止,而且還知道這夢語給院中所有人家都籠罩上了什么,所以她臉上的神色與她那黑色長褲一樣陰沉。”最后她自己也在夢語中走進了算命先生所設計的圈套。
此外,6的女兒、瞎子也都是因為孤獨,因為無法從他人和現實中獲取解決問題的途徑,他們都走向了非正常的死亡,這似乎也是他們的宿命。
宿命又導致了人的孤獨
《鮮血梅花》講述的是阮海闊奉母之命去尋找殺父仇人,完成為父報仇的使命。他對武林中的打打殺殺雖然毫無興趣,但他還是無奈地踏上了復仇之路。
由于阮海闊并不知道誰是殺父仇人,他只是根據母親的提示去尋找青云道長和白雨瀟打聽線索,于是阮海闊為了尋找仇人只能只身一人四處漂泊,不論阮海闊是否情愿,這就是他的命運。
其實在他五歲的時候,也就是父親被殺的時候,命運就安排阮海闊長大成人后必定要獨闖江湖,走向孤獨。欣慰的是,阮海闊一直保存著美好的品性,在四處飄零的孤獨境遇中,他沒有怨怨相報。
此外,在《命中注定》、《在劫難逃》、《活著》、《許三觀賣血記》等文章中也同樣表現了人物命運的不可掌控。
敢于向傳統觀念和日常生活經驗進行大膽質疑的余華,在這里卻被傳統文化中的宿命論徹底俘虜了,宿命成為了他把握世界的一種方式。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宿命思想或多或少影響了其作品精神境界的提升,因為宿命論并不排斥主觀的努力,盡管努力也是徒勞,但關于這方面余華并沒有涉及到,他筆下的人物都毫無反抗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