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還沒看就聽許多人吐槽這部電影一般,但畢竟期待了很久,依然在無法遠行的五一短假走進了影院。我不是“奶茶”粉,只在乎好看好聽好吃好玩,似乎誰也沒粉就長大變老了,吸引我的是關于愛情里的錯過。《后來的我們》有許多不經意的故事語言,有人說這些對話太裝,可我恰覺得正是因為這些帶有情境映射的語言,中規(guī)中矩的呈現了愛情里的錯過。
火車上偶遇,兩人的初識,很懷舊的片段。男主大學畢業(yè)于2006年左右,那時的我們不會全程有電子產品相伴,信號弱到電話真的只能偶爾當作“電話”來報平安用,而旅途也漫長到有足夠時間與身邊人相知熟識。那時春運T字頭列車往返黑龍江至北京間需要兩天一夜,北京到昆明則需要57個小時,忙碌一年歸心似箭的人們都懷揣著故事,遇到投緣聊得來的伴真叫是五湖四海心無芥蒂,那樣的環(huán)境里,健談、體貼、熱心,都會被放大成感情里不可或缺的安全與信賴。那是一個戀愛真正拼眼緣的時代。
男主見清由父親撫養(yǎng)長大,女主小曉父親離世后母親改嫁遠走,兩人在親情上都有所或缺。無論是溫飽所迫還是夢想執(zhí)著,他們都極渴望實現經濟上的獨立進而實現人格上的獨立。因為這樣的訴求,加之同鄉(xiāng)同路的便利,他們具備了走到一起的可能性。理想之余,這個同鄉(xiāng)同路也真不該忽視,現實中不知多少戀人走進婚姻后卻因為過年回誰家雞毛蒜皮的事而走到末路。
有多愛,就有多溫柔包容
有人說見清更愛小曉,又有人說小曉更愛見清。在我看來,這段感情里充滿了溫柔的相互包容,并沒有誰對誰付出的更多,誰對誰更好的具體比較。
自從小曉在見清家吃過年夜飯后,友情就早已經變了味道。所以小曉每次告訴見清她戀愛了的時候,小曉都假裝鎮(zhèn)定的問她一堆問題,也因此,后來小曉確定和見清戀愛時還打趣說“我來幫你問吧,哪里人?有房子么?對你好么......”有人說這是鐵磁的關系,老司機會說這是戀人的又氣又急又無奈又得假裝。我以為,這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戀人,這種感情叫在乎。
“這家伙又戀愛了,媽的看不到我么?當我是空氣么?”“這次找的靠不靠譜,會不會受委屈,會不會開心幸福?”見清的心里固然寫滿了無奈,可還是一次次在小曉需要時站到她身后。被拋棄時接納她,有生意時照顧她,被欺騙欺負時替她打架出氣,在小到無處立足的出租屋里為她保留那個破沙發(fā)。最最暖心的,是在小曉不愿意時絕不做出格的事,而在小曉胡鬧著暗示時也沒讓對方傻等。
小曉的愛是另一種模式的包容,嫁雞隨雞似的包容。選擇了見清,就等于和過去傍大款抽大獎改變命運的可能說了再見,和坐享其成的躍遷生活做了決裂。男人條件簡陋,吃泡面也是幸福的;出租屋里噪聲鼎沸,那就也做個快樂的噪聲制造者;男人過節(jié)前被拘留,就獨自回鄉(xiāng)替他探父以寬慰老人;受了委屈、丟了工作、失了自信,直到被趕出出租屋,小曉都一直跟著,不離不棄。
哪有什么絕對美好的愛情,任何愛情都會磕磕碰碰。最大的幸運,無非悲傷時有人陪你悲傷,快樂時有人與你舉杯相慶;落魄時沒分手,成功時人還在。或者說,因為愛對方才愛自己的無私呼應,即便分開也不會傷得魚死網破,即便分開也值得把對方留在記憶里。
有多愛,就有多全力以赴
見清與小曉并沒有在落魄時分手,即便吵鬧,那時也依然不離不棄。卻在見清獲得成功,真的在北京買下大房子時徹底分開,再不相見。多年后再見時,見清告訴小曉“要不是為了你我不會留在北京”。多年前分手的那個夜晚,見清勸父親去北京和他們一起生活,還對父親說大城市看病什么的都方便,到了身邊我們也好照顧你,守著個破飯店有什么意思。
見清變了么?見清當然變了,我們每一個人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不都在改變么。身邊曾經一起堅持的朋友一個個都選擇了更穩(wěn)妥的人生,見清卻一個人選擇堅持下來。土生土長的小城市是安逸的,有更公道的物價,更熟悉的語境,有熟人圈子關系網絡,但大城市能夠提供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也是不可比擬的。如果沒有遇到小曉,見清也許也會和他的朋友一樣在熬滿五年后知趣地離開,畢竟在商場里賣軟件,在地下道里被城管追的生活太難看到希望。甚至見清游戲里創(chuàng)造的人物也取材于兩人的愛情,如果沒有遇見,結局未必那般。
見清堅持下來,最終獲得了超出預料的成功,但在追逐的過程中他也在變化著。當初習慣了的貧窮與窘迫,害怕失去和失敗的擔心,都讓一夜暴富的見清突然失去了習慣的節(jié)奏。小曉的不買賬一定讓他氣急敗壞,就好像生活中的戀人,你為對方精心準備的一切,那些看不到的幕后所做的付出,在不被對方認可時的沮喪和憤怒。“這一切都是為了你,你為什么看不見”,有時是不懂,有時是錯過,而有時是不在乎。
但不管怎樣見清都成功地留在北京,實現了財富積累和身份改變。并不是所有年輕人都能獲得成功,影片之外,悲催的人生每分每秒都在上演,即便有愛情的支撐,還是有無數青春的夢想被現實捏的粉碎。“后來的我們什么都有了,卻沒有了我們”,可真正的現實卻大多是“我們依然一無所有,而且還失去了自己”。
有多愛,就有多力不從心
北京這樣一座超級都市的發(fā)展,日夜吞吐著全國源源不斷的供給,也讓周遭的區(qū)域在各方面都變得愈加暗淡。原因不在于經濟和富足,城市的建設也讓北京的幅員不斷外擴,使周邊越來越多的村莊也慢慢成為超級都市的一部分。原因在于人,在于全國最優(yōu)秀的人力資源通過求學、工作、北漂進入這個大都市。自然淘汰的規(guī)律讓意志最堅定、能力最出眾,特色最耀眼的那部分留下來,而其它大多數則注定只能黯然離開。
因為愛,見清把小曉想要大房子的愿望牢牢記在心里并為之奮斗;因為愛,小曉慢慢調整了自己的愿望不再覺得房子還那么重要。
那個年紀的見清,通過對夢想的不懈追求最終為愛人提供更富足的生活就是他的全部愿望,他可以一個人吃苦受罪,卻舍不得小曉跟著他永遠吃苦受罪,所以他的糾結源于這里。
小曉學歷不高,但看過的市井百態(tài)明顯比見清要更加豐富,。于是她說不全“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但她比見清更容易滿足,更懂得生活的不易。她選擇過穩(wěn)定的公務員,知道體系內的好處是什么,但她的維度不夠高,無法得到公平穩(wěn)定的愛情,所以從她下決心和見清在一起時,一面支持著他的艱辛創(chuàng)業(yè),一面其實也在內心接受了萬一不成功的可能。
曾經看過一個帖子,20歲的女孩子最漂亮,20歲的男孩子最絕望。于是20歲的男孩子最恨那些中年成功開著豪車住著大房子和他們搶女孩兒的老男人;而老女人們又最害怕20多歲有的是年輕漂亮的女孩子們勾搭她們老公。
愛情固然美好,成長卻充滿了殘酷。我們試過堅持,試過為了愛人竭盡所能,但當我們轉身時,曾經作為我們拼搏動力的那段愛情早已無奈的走遠。
有多愛,就有多撕裂掙扎
相愛的時候,曾以為會千百次重復的日復一日,一起牽手走過的路,一起聽過的歌、讀過的書、吃過的美食、看過的電影,甚至一起發(fā)過呆的陽臺窗欞,一旦感覺變了,就都跟著終結了,恰如《后來》的歌詞“一旦錯過就不再”。有的人康復的快一些,早早從下一段感情里恢復過來,只把回憶深埋心底;有的人則需要漫長的跋涉與苦行方能釋懷。
見清與小曉可以在簡陋的小黑屋里開小惡俗的玩笑,吃方便面都感到幸福,只要生活里有彼此相伴未來就是有期待的。但婚姻不同于戀愛,小曉告訴見清她又戀愛了,“這次的對象沒錢沒房,不過長得挺帥”,那時的兩人甜的發(fā)鼾,可也從那一刻開始,見清的心態(tài)變了。
在簡陋的群租房里,見清一邊和小曉親熱一邊說我們要個孩子吧,還說可以邊玩邊養(yǎng),你看,大男孩的幼稚與單純就是這樣的,他認為一起撫養(yǎng)孩子是對愛情的加持,殊不知生活已如此艱難,怎么可能要孩子。多年后見面時,見清又說“原來想著把你睡了就要和你一輩子,早知道不能在一起就不睡你了”,這是一個想對女孩兒負責的好男孩兒。
恰是這種在乎,讓本來不管不顧自然甜蜜的感情變得越來越沉重。貧賤夫妻百日哀,正因為有了這些為對方著想的小心思,正因為戀愛與婚姻完全不是一碼事,正因為見清在這樣的考量里壓力越來越大。所以才又有了那句話“和小曉的分手,讓我獲得了一種轉機”。所以你看見清氣急敗壞的與客戶吵架,看不順眼就與路人動手打架,可分手之后,他卻成功的做出了設計成果。
愛情真的把我們變得更好么?有時,愛情確實讓我們更加強大,但當我們?yōu)榱藧矍榕Υ蚱磪s無果后,這種努力本身甚至就成了愛情最大的絆腳石。愛情最甜蜜的時刻,恰恰也是轉身和決裂最危險的時刻,戀愛走向婚姻,多少人是倉促而絕望的。抓緊擁抱吧,不要給分手留下遺憾。
見清與小曉一起等車,很冷的夜晚。見清心疼小曉,“我們打車吧”,小曉回答“不要,打一次車夠吃好幾頓飯了”。見清堅持,他說“打車,說不定我馬上就要發(fā)了呢”。在夜晚的北京馬路上,小曉把身子探出車窗不停地喊著“我們就要發(fā)了,北京,你會看到的”,那是他們懷揣希望付諸夢想最后的幸福時光。
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終將分開,你還會在有限的時間里熱切地擁抱對方么?二十出頭的時光里,我們的境遇遠比夢想貧瘠,可我卻擁有拿什么都不愿換的你,那個最美最有趣最可愛的你。我不想讓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你的遺憾與我有關,請讓我在那樣的歲月里,天真的相信永不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