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鴻蒙最快明年就要走上前線了,盲象充滿期待。但覺得有三個問題還需要弄明白,1、為什么三星退出中國市場依然是世界第一,2、華為終端增長的極限在哪,3、多少人會因為真實需求而選擇鴻蒙。
三星退出中國依然世界第一
華為鴻蒙跟三星有什么關系?因為三星幾乎撤出了中國市場后,份額依然是世界第一,如果華為因為谷歌軟件問題不得已退出歐洲市場的話,還能保持如此高歌猛進的姿態嗎?
1、2019年第二季度,全球手機出貨量3.41億部,三星份額22.3%,穩居第一,比2018年Q2的20.4%增加近2%。華為份額從18年Q2的15.5%增長到19年Q2的17.2%,獅子與羚羊在國際舞臺上同速賽跑。
2、在高端賽場歐洲,戰況如何呢?因為谷歌軟件的限制,華為在歐洲市場份額下滑明顯,從18年Q2的22.4%下降到19年Q2的18.8%,三星的份額則由33.9%增至40.6%。說明谷歌服務軟件在消費者購買手機時有著很明顯的影響。
3、反觀國內市場,華為的競爭優勢進一步擴大,但對手已經不是三星,其份額從18年Q2的27.4%增至37%,盡管國內手機市場總量持續下滑,但華為還是保持著高速增長,但這種增長一定會有極限天花板。
換句話說,三星退到了國際,華為退向了國內。
華為終端增長一定存在極限
1、月盈則虧,物極必反。三星在國內也擁有超過20%的份額,諾基亞也曾占據半壁江山,俱往矣!那么華為在國內的增長也必定有一個極限,排名前5的vivo、oppo、小米和蘋果的銷量與去年相比,均有所下降。這些品牌共同讓出來的市場全部被華為一家吃掉,但這種情況絕不會持續太久了。
2、每年秋季,蘋果會發布全新旗艦,帶動下一個周期的手機銷售,華為則會推出Mate系列,綜合性能方面與三星和蘋果在高端機市場競爭角逐。不過在Mate30系列與iPhone 11系列及剛剛降價的iPhone XR相比,銷量上還有差距。如何把每一款旗艦產品都打造成生命周期更長更“保值”的經典產品,是華為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之一,盲象現在編輯文字的手機是Mate 9 Pro,就是曾經輝煌的經典之一。
3、5G是全新的賽場,在跟蘋果三星競爭高端的同時,5G市場的其他玩家的實力不容小覷,比如vivo和小米。從華為Mate 20 X 5G版的火爆發售,到兩個月后的冷卻,不得不說,華為在
5G領域的試水并沒取得太輝煌的戰果,反而容易透支消費者對華為5G終端的熱情從而選擇價格更低的其他品牌。
三、鴻蒙系統必須基于需求而非情懷
1、硬件可以堆參數,系統沒有竅門
國產手機從小米的跑分文化開始,就盛行硬件參數的堆砌,盡管有軟件系統的持續更新,但是太慢不明顯,不如硬件來得直接干脆。消費者一旦偏重硬件文化,就很難為軟件的優化埋單。每個廠商的旗艦機發布必講處理器的性能升級,盡管性能已經過剩;必講攝像頭數量和像素大小;必講充電速度,雖然很多方面比iPhone更強,但是單個型號的銷量依然存在差距。針對iPhone,用戶和行業專家都承認蘋果在軟件系統的優化確實無人能比。軟件系統更拼用戶體驗,更需要時時迭代升級,更需要深刻理解用戶體驗和情感關懷,絕非一個速度流暢能完全概括。
2、如何實現軟件開發者與用戶良性增長
榮耀總裁趙明說過:系統是個需求問題,而非技術問題。當華為把更優秀的操作系統端到消費者手中,他們對鴻蒙真的有需求嗎?谷歌服務在歐洲禁用,華為銷量下滑明顯,證明用戶購買的不單純是手機硬件,更是軟件提供的全方位服務,尤其是在馬上到來的5G時代。
國內網友呼喊著鴻蒙降世,也對國產操作系統期待已久,但是他們中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做鴻蒙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華為起步歷歷在目,P1、D1、D2、Mate1、Mate2,包括K3V2和麒麟910,幾乎都實現了國產廠商的第一次突破,但是該吐槽還是吐槽,該不買還是不買,直到Mate 7橫空出世之后,華為的品牌和技術才慢慢好轉。
而曾經的硬件和芯片故事,一定會重新出現在操作系統鴻蒙身上,消費者會質疑、會吐槽,會瘋狂對比鴻蒙跟安卓的區別,從操作習慣到生態應用的每一個細節。大家會重新疑問,鴻蒙真的有必要存在嗎?所以平衡好用戶預期,洞悉其真實需求,實現開發者與用戶良性增長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寫在文末,如果有人質疑華為鴻蒙,建議看一部電影《橫空出世》,你會在其中找到鴻蒙的所有意義!
原創/盲象,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