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新翻了一遍 React 的文檔,發現文檔寫的通俗易懂,說的很多特點,都會讓我豁然開朗,但一個月之前,我還覺得這個文檔真的晦澀難懂,翻了幾遍還是不明白 React 是做什么的,抓耳撓腮,無處下腳。
為什么同樣的一篇文檔,同一個人看會有這么大的差距,意識到這個問題后,我腦子里蹦出了個詞“維度”,我在寫一段文字時,文字里包含了我的心情,感悟,以及我想表達的想法,現在屏幕前的你正在閱讀,你肯定不能體會到我感受,因此你讀過之后,只是知道我寫了什么,而并不能理解我想表達什么。因為對于這件東西的理解,我倆不在一個維度。
這種分界在強專業性和強學術性的文章上會體現的更明顯,一篇論文的字全都認識,然而并不能理解作者表達的意思。因為你們在兩個維度。
這里所說的在同一維度,其實就是讀者與作者的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相近或者相去不遠。這時候才能最大限度理解文章表達的內容。
為什么很多人在失戀時讀到納蘭詞會大呼受不了,因為在感情上面,此刻這些失戀讀者與納蘭的心情是相似的,他們此刻處于同一維度。
從這個點擴展下去,我們在看一些專業性、學術性的文章時,對于該專業的理解應該達到與文章匹配的維度才能有所收獲,否則也只是大眼瞪小眼。所謂考證,也是將文字拆碎,逐句去理解,對讀者而言這樣的壓力會更小,拆分的過程也是縮減維度之間的差距。
專業、學術的維度可以通過考證來獲得,但文學的維度只能去經歷了。
年少亂讀書,很多東西不求甚解,現在拿出來再次翻看,可能會有更多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