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會易起不易解,如此方知是命運弄人
初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想必多數讀者都會被這個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所觸動。那是南方小城的美,她們多少都帶有白塔聳立、煙霧繚繞、蟲鳴星空、小河人家……讀完也會深深地起念:“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被翠翠與二老這對鄉下小城青年人之間所發生的極純虐戀牽動著心思。
Yi 如此虐戀:一個誤會連著又一個誤會
《邊城》的篇幅實難說是大部頭,但一點不影響它成為20世紀中國百強小說Top2。現在回頭細品,以拆書的方式看,驚覺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故事怎能如此虐:一個誤會連著又一個誤會。
·先是,愛情因誤會而起:翠翠誤聽了這個年紀不該聽的“婦人丑事”,會錯了從未謀面男子(名人二老)的好意,從不罵人的她為自己受了輕薄之人的欺侮,輕口一出“你個悖時砍腦殼的”,意思是“你再狂,總有你倒霉時要掉腦袋”。這樣倒讓儺送小哥哥起了勁(年輕常有好勝之心),這廂一句:“回頭大魚來咬了你”,那廂回一句:“魚咬了我,也不關你的事”。是不是很卡哇伊,活像了兩個小孩子拌嘴定情。一旁黃狗也來插科打諢,為自己被欺侮想追過去,被主人叫住:“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結果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就這么在各自心上深深的勾下了一筆。
·第三者插足,誤會再生:說來倒該先同情一下這王團總家的女兒,愛情運實不好看。她爸想用七百吊大錢的碾坊做嫁妝,有意撮合女兒與這小城里頭號美男子人稱岳云的儺送,也算是誠意十足、門當戶對。這事不意被女主知道了,“小小心腔中充滿了一種說不分明的東西”,是煩惱,是憂愁,“她當真仿佛覺得自己是在生一個人的氣,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氣”。這已分明是戀愛時的心理對話。只可惜因這磨坊(磨坊也讓老船夫祖父心中生了羨慕,多了愁苦心事)、因這第三者,更因彼此從未正面交心,本來再分明簡單不過的小情事,開始變得波云詭譎、變化陡生。
·大老表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不成想因為女主生的格外好看,被船總順順家的大老也相中。大老勤勉肯干,為人正直,將來也必定如順順一般有威望出息,因此算得佳婿一枚。老船夫出招:車路、馬路,任君挑選。結果豪放不拘小節的大老選了車路,卻被和母親一樣生性浪漫的翠翠堵住了。如此一來,倒顯得老爺子做作不誠,拿還未懂事的小姑娘做借口,磨人性子叫人干著急。終于兩兄弟互露心意,為個公平,決定同臺競藝,來一次“流血的掙扎”,走剩下的那條馬路——在夜里為女主唱三年六個月的山歌,直到誰先把女孩的心唱軟。
·心有芥蒂,一死一走:茶峒這第一號的美男子果然名不虛傳,不僅處處惹得各方少女夜里為他鬼哭狼嚎,可謂‘八面山的豹子,地地溪的錦雞’,而且唱功一流,歌喉一展,女主魂都沒了,直接夜夢里飄到對溪崖巖上摘了一把虎耳草。這下大老徹底無望了。還被老船夫張冠李戴地“戲弄”了一番。最終引來大老一死,“水鴨子也仍然有那么一次被淹壞了”。結果,二老和順順船總因愛生恨,終究與老船夫心有芥蒂。也怪祖父愚拙,非得爭個“要安排的對一點,方合道理,一切有個命”。一語成讖,誤會易起不易解,方知這命運弄人,最終也招來二老的出走。
·祖父死了:最后一根稻草:爺爺是一輩子耿直慣了的人,渡船一守就是50年,與翠翠和黃狗相依為命;為人也極硬朗,從不受饋贈,凡事爭個“道理”。一輩子心中只一事,就是女兒的死讓他對孫女倍感愧疚。隨著翠翠一天天長大,祖父心事重了,就想為孫女謀個好人家,好接自己的班,才放心。幸得天有良緣,然而方法不對,好事多磨。終至被二老看淡漠了,“老的為人彎彎曲曲,不索利,大老是他弄死的”;被船總堵住了心口,“以為家庭近事,全與這老而好事的船夫有關”;更是被那中寨人心上扎實的戳了一下,就像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老船夫悶悶的立在船頭,癡了許久”……最終在一個雷雨將息之夜死去了。
Er “一場荒唐夢,弄出這些古怪成績”
如果單看這12345點的虐戀變化,你似乎也有理由覺得這《邊城》不過爾爾,一出俗套的鄉村愛情罷了。然而看第3遍時,我才驚覺書里原來是沒有一個壞人的。僅這一點,你就不能說它俗了。由于作者從小的成長經歷之故(這里推薦一下張新穎老師的《沈從文的前半生/后半生》),“對于農人與士兵,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邊城》題記),“因為他們是正直的,誠實的,生活有些方面極其偉大,有些方面又極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極其美麗,有些方面又極其瑣碎”,這些品質在書中這一方生他養他的土地上,默默生活著的一切人身上,簡直隨處可見:
船總順順:退伍軍人一枚。“……一面從水上賺來錢,一面就這樣灑脫散去。這人雖然腳上有點小毛病,還能泅水;走路難得其平,為人卻那么公正無私。”
老船夫爺爺:退伍軍人又一枚。“……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小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若干人。年紀雖那么老了,骨頭硬硬的,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夠同這一份生活離開。”
楊馬兵:退伍軍人再一枚。“……近六十歲了的人,原本和翠翠的父親同營當差,說故事的本領比翠翠祖父還高一籌,加之為人特別熱忱,做事又勤快又干凈,因此同翠翠住下來,使翠翠放佛去了一個祖父,卻新得了一個伯父。”
流落娼妓:比城市紳士還更可信任。“……他們生活雖那么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命里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生命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
屠戶:普通百姓。“……把一手錢嘩的向長竹筒口丟去。他于是簡直是嫵媚的微笑著走了。屠戶和其他買肉人,見到他這種神氣,必笑個不止。”
縱然這些人物只是這本故事里的配角,但誰個生命不有點波瀾壯闊,不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不對同樣的節日有著不一樣的內心劇本。哪怕只是一個妓女,“身子被別人玩著,心還想著情人”,不然也就沒有之后那一連串男女主角的誤會風波了。
再深一步,其實就是——看似荒唐,卻真實百倍。生命本如此,誰的愛情不曾造作過?誰的生命不曾交織過許多來自他人溫暖的麻煩?
就像沈從文總不忘夾敘夾議的旁白,一生都在關心著這片土地上人的命運,這也許就是真正作家的悲天憫人處:“……這并不是人的罪過。詩人們在一件小事上寫出一整本整部的詩;雕刻家在一塊石頭上雕得出骨血如生的人象;畫家一撇兒綠,一撇兒紅,一撇兒灰,畫得出一幅一幅帶有魔力的彩畫,誰不是為了惦著一個微笑的影子,或是一個皺眉的記號,方弄出那么些古怪成績?”
其實除了書里人多有可愛真切處,那片環境又豈不是故意美的醉心,與人的命運、事端的變化時時交揉在一起——每至佳節,遠方的鼓聲,引來情愫與回憶;溪面一片煙,落雨不止,讓人惆悵;每個夜晚,臨溪高崖上,有星辰、蟲鳴、草木泥土和爺爺的故事,以及黃昏照樣溫柔、美麗和平靜,還有那藏在夏日竹林里的秘密……交流不息。
讀的越多,這份感受自然更深,這是第4遍的收獲,又深了一層。
San 《邊城》的三大生命意象詞
我曾經對曼山感慨過:沈從文這個作家,沒有特別華麗的詞藻、精湛的技法、創新的敘事結構,亦不勝在情節,但他有自己的特色,特別耐讀,語言很有美感。我想這就是天才型作家,也是真正的好作家、好作品。像一個老朋友,從小學、中學一直到工作結婚,它都曾陪伴在身邊;更像一壇歲月的老酒,你可以藏著它,但只要開封,就會越品越厚、越品越醇,醉人心脾、暖人心窩。
沈從文對于鳳凰這片水土的觀察,是自他生命底色滲透出來的,飽含著一顆赤子之心,用一支生命的筆,關懷著生活在這里的可愛的人們。一如他自己的生命也是滋養于這片水土,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唯有注目和沉默。讀第5遍時,我凝練出書里的三大生命意象詞,源源不斷地給予我思考的力量。
1.? 渡船:
這個道具在文中多次出現,既是那時川湘邊城這南方小鎮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切入交代故事發生時空,引出主要人物的很好媒介——“管理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個老人……但天不許他休息,他放佛便不能夠同這一份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于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頭升起時,感到生活的力量,當日頭落下時,又不至于思量和日頭同時死去的,是那個近在他身旁的女孩子。”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渡船與老船夫的關系,作者還點明了鳳凰人的一種精神面貌,以及面對生命接續、生活輪回的一種看法、一種態度。
渡船者,擺渡也。從此岸到彼岸,循環往復,渡人亦渡己。
就像老船夫從不思索擺渡這份職務的意義,只是內心守著一份堅定,忠實地活著。日頭出來一天,就該有一天生活的力量。他告訴二老,“這世界有的是你們小伙子分上的一切,應當好好的干,日頭不辜負你們,你們也莫辜負日頭!”再看看這一份生活的態度給他的回報——船總順順、集市上賣肉賣酒的、一切過渡人,都對他有了依賴、有份尊敬、有了親切。直到死時,一切能出把力的都過來幫忙,接續他的位置。
就像中國哲學家陳嘉映在《何為良好生活》里提到的,有些人雖沒有清晰地說出自己生活的意義,但生活本身的良好運轉卻在給予他意義,比如一個快樂的面包師傅。
老船夫,不過就是作者筆下鳳凰人的一個代表。在最后的題記里,沈從文提到,自己將在另一部作品里,去說自己的一份擔憂:“二十年來的內戰,使一些首當其沖的農民,性格靈魂被大力所壓,失去了原來的質樸,勤儉,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個甚么樣子的新東西”。
很顯然,沈從文借自己的筆,表達了對這里每一個人、每一種生活、每一處草木蟲鳥的深沉的愛。
2. 白塔:
白塔矗立,這一形象本身,就容易與信念,或某種支撐與維系生活的力量產生聯想,也代表著這片水土上生活著的人們對某種自己勤勞雙手掙出來的好生活的永恒希望。結尾白塔在暴雨中坍倒,又重新修好,已經成為文學上經典的象征手法。就像《了不起的蓋茨比》里,對岸的綠光一樣。
雖然在暴雨夜里與白塔一起圮坍的,還有老船夫的死去,這是翠翠最怕面對的,但是生活本就如此,“一切要來的都得來”。在老船夫的心里,只要這份精神和生活的態度,不倒,就一切“不必怕”了。就像這地方的人,洪水襲來,家里的吊腳樓為大水沖去,“受損失的也同樣呆望著,對于所受的損失仿佛無話可說,與在自然的安排下,眼見其他無可挽救的不幸來時相似”。
這層含義上,渡船竟與白塔有異曲同工之妙,交融一體。
3. 雷雨:
對于這南方小邊城,依山傍水生活著的人們,下雷雨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也因此必須演化出正確面對洪水暴雨來臨時的態度。但正如我們在第一Part里所看到的一樣,船總順順、大老天保、二老儺送、老船夫,本來都是極爽朗開明的人,但其實都沒有很好地處置好這次意外,導致誤會不斷,命運因此變得吊詭了起來。
只不過,最后“老天”用一場雷雨考驗了這里的人們,也又一次地幫助人們“解決”了一切,刷新了一切。包括二老會不會回來接老船夫的班,使得有情人終成眷屬。其實作者是給了答案的——“原來這個老年人在雷雨將息時已死去了。”大家想想“雷雨將息時”預示的將是什么,即為可知。
“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一切也都會過去,重新開始。可見,在這個意義上,這場雷雨是遲早要來的,也總會過去的,露出它的silver lining 。
就像翠翠媽死了,但留下了美麗懂事的翠翠陪著祖父;祖父走了,楊馬兵也就成了翠翠的新伯父;天保走了,但儺送還會回來,去完成那一份他本該完成的事務。
渡船-白塔-雷雨,一份事務 - 一種信念 - 一次考驗,因此組成了相互驗證的一套完整的生命邏輯鏈條,一如作者的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