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會溝通嗎?

一次開家長會,老師突然問家長們:

“咱們班每天能和孩子溝通半小時以上的家長請舉手。”

“刷刷刷”舉起一片。

老師又問:“那你們都知道自己家孩子最好的朋友是誰?他最近有什么苦惱?他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大部分人都把手放下。

老師看了家長們一眼,語重心長地說了句:“會說話不一定會溝通?。 ?/p>

老師的話頗有深意。溝通雖然是給出或交換信息的過程,表面上看與說話差不多,但細究起來,差別又多了去。

我們多數人每天都花大部分的時間來與他人說話和傾聽他們說話。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是了不起的溝通者。

良好的溝通就像疏通了心與心之間的管道,互通有無而又活躍順暢。

現實生活中,我們都喜歡與會溝通的人交往。與他們談話會讓人感覺舒服而沒有壓力,跟他們辦事更為高效也更為團結。他們具有極強的親和力,在不知不覺中會讓人更愿意將心里話說出來。

他們自身也享受最愉快的人際關系。他們擁有堅強的友誼、浪漫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與同事們也能更好的相處。他們是各個公司里最受歡迎的雇員,同時也是最容易取得成功的人!

那么,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會溝通的人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成功心理學》一書中,作者丹尼斯.韋特利對溝通與人際關系做了詳盡的介紹。他不像一般的勵志書籍那樣,喊一些熱血噴張的標語,找一些成功人士的例子。而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從一般人都面臨的心理困惑著手,深入淺出的教給人們如何克服溝通過程中的心理障礙、如何運用溝通技巧、如何時刻注意溝通中經常存在的問題等等,最大程度的提高人們的溝通技能。

書中內容詳盡有料,我只撿自認為重要的跟各位分享一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一下全書,相信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的。

一·溝通失敗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溝通有兩種: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也就是說除去語言外,類似聲音、人身距離(涉及視覺、嗅覺、觸覺)、肢體語言等都是溝通的手段。如此豐富的表現形式,為什么溝通還如此困難呢?

溝通的目標是讓接收者以發送者的意圖來解答信息。

說起來簡單,但實現起來著實不易。我們每個人擁有不同的經驗、目標、觀念、感覺、情感和態度,這些都為良好的溝通制造了障礙。造成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物理障礙、情感障礙、語言文化障礙還有接收者、反饋等。

反饋是接收者對信息所做的回應。發送者依靠反饋來了解接收者是如何解釋他們的信息的。反饋有多種形式,它由語詞(“我知道”“不行”)、語氣詞(哼、哦)、或行為(點頭、微笑、擺手)所構成。

不出意外的話,一般情況下溝通都是比較順暢的,但當遇到內在情感與外在表現相沖突時,障礙自然而然就會產生。比如我們和朋友因為觀點不合心里鬧別扭,但因為不想影響彼此間的關系,不得已做出一副毫不在意的樣子。此時我們也許會以一種扭曲的方式來解讀他的話,或者對他的問話想不出合適的詞語或構造連貫的句子。我們的非語言溝通信號則會暴露出我們更多的真實情感。我們的回應會變淡,甚至有些冷漠,更有可能會故意退出一定的距離……如果出現這樣的狀況,勢必會影響我們的溝通。

所以,開放和真誠的態度是溝通順暢的保障。如果一旦有內外沖突的情況出現,此時一定要認識并接受自己的真實情感,讓自己回到理智與平靜的狀態,這樣才會讓溝通順利進行。否則立刻終止溝通。

二.善用非語言溝通

回憶我們對一堂課感到厭煩的時候。是否在不停的看表?是否老打哈欠?是不是腿一直在顫抖……

再有,當你同時對兩個人解釋問題,一個身體前傾、面帶微笑、不斷點頭;另一個則抱著雙臂,眉頭微皺、身體后仰。你覺得哪一個會更讓你有說下去的欲望呢?

對,以上表現均屬于非語言信號。與所講的話相比,非語言提示能夠給出更多信息。尤其面部表情是心理活動的一個基本部分,以致我們需要通過很大的努力才能壓抑它們或作假。正確解讀非語言信號,能幫助我們了解更多正在對話的人—他的性格如何、他在想什么、他對此抱有什么感覺等等。

根據非語言反饋,有可能幫助我們體察別人的感受。如果看到自己說的話造成了負面感覺,那我們就可以試圖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信息;如果感覺到自己犯了錯,造成了混亂或者傷害了某人的感情,就要承認錯誤并作出道歉。這有助于建立信任避免沖突。所以,善用非語言信號會讓我們的溝通更有效。

三.為自己的感受負責

一天中我們不知要和多少人溝通交流。對不熟悉的人,我們會表現出最好的一面。而對親近的人,則表現出很多的不耐。對方稍微做出讓我們不滿意的舉動,責備的話語就會脫口而出?!澳阍趺纯傔@樣!”“你就不能對我好一些?”……

這樣的話比比皆是,它給對方留下一種信念,你總責備他,覺得他不夠好?;蛘咚鹆四阕约旱膯栴}或負面感覺。這些都對溝通造成極大的傷害。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憤怒是鴿子,去了還會飛回來的!”責備只會圖一時之快,卻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所以,要想順暢的溝通,一定要把自己的情緒管理起來。這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溝通的前提。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把“你”字句改成以“我”或“我覺得”來開頭。例如“你到家后沒打電話給我,這讓我很擔憂”。把重點從“你”轉到“我”,這表明你開始對自己的情感負責任了。沒有了責備,換之以尊重和理解,溝通自然順暢。

四.做一個積極的傾聽者

溝通是雙向的。當一方說話時,另一方需要積極地傾聽。

積極地傾聽意味著以理解和密切的關注來傾聽對方所說的話。

積極地傾聽是一個心理過程,它需要三種技能:鼓勵(encourage)、關注(attending)、回應(responding),簡稱EAR。

1.鼓勵

做一個好的傾聽者,一定要學會適當的鼓勵對方。這樣才能顯出我們傾聽的意愿。而且不同的方式還能鼓勵對方以不同的方式來繼續他的思考。

最的辦法就是向對方提出一個開放式的問題。比如“你對什么職業感興趣?”而封閉式問題只有一兩個詞的固定答案,比如“你選好職業了嗎?”兩相比較,會發現開放式問題允許多樣的回答,明顯會刺激說話者講述的欲望。還有像保持沉默、身體前傾、點頭、微笑等都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2.關注

我們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如果對方不認真聽我們講話,心里便會感到傷心失落。所以專注的聽對方說話,是對對方的尊重也是溝通順暢的必要條件。當然專注力非一朝一夕養成,若有困難,在傾聽時可以把講的內容與我們以前想似的經歷相聯系,有了興趣,當然也就更愿意聽下去了。

此外,注意傾聽時的一個陷阱—不要被我們自己的思想淹沒。因為思想的速度比說話的速度快的多,往往別人還未說完,我們就在想自己下一步會說什么。頭腦一旦被自己的思想占領,就不會注意對方在說什么了。想想如果是我們在說,面對聽者這樣的反應,心里一定會極不舒服的。

3.回應

也就是做出建設性的反饋。避免做判斷、批評或是弱化講話者的情緒。比如“有什么大不了的?”還有注意不要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比如“這讓我想起了我……的時候”,等等這些都會削弱講話者說的欲望。

做出好回應的關鍵是利用“釋義”和“反思”。釋義指重新陳述信息中的實質內容,而反思是指重新陳述信息中的情感內容。這兩者很好的反映出你傾聽了對方的話,而且還接納和看重對方。具體做法將兩者結合起來,比如“聽起來你感到(該信息的情感內容),這是因為(該信息的實質內容)”。

當然,要成為溝通高手,需要做的遠比我寫的這幾點多的多。心理技巧、文化素養、人際關系、表達能力、人格魅力……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不過,如果能做到文中提到的幾點,相信即便成不了高手,最起碼也算得上是一個會溝通的人吧!文末送上羅斯福的一句名言:

“成功方程式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知道如何與人相處?!?/b>

? ? ? ? ? ? ? ? ? ? ? ?———政治家 ? ?西奧多.羅斯福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