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回憶起來的,最早的關于曾經看過的書,是當時我們村里面的一個小小的圖書館里面的童話書。關于它怎么來的已經沒有印象,只是知道它借書比較麻煩——有專門的人管圖書館的鑰匙,開門的時間不確定,一次就只能借兩本書。
里面多數是我們能看的懂的童話故事書,小村子只有一個小學,深奧一點的我們小學生也看不懂。圖書館可以借書的消息使我們都很開心,更多是對新鮮事物的新奇。我和妹妹她們等著小開書館門,內心激動不安。進去似乎很有的儀式感,走進里面是一個我們未知的象征著什么的東西。現在回想起來,那應該是象征著夢——渴望探索外面世界的夢。被山環繞之外的世界。
眼睛掃過那一排排的書,神圣地不敢觸碰那些書。借回來之后就沒有那么矜持了,急忙忙的打開坐到樓梯口那邊。至今還能記起我們坐在樓梯口乘涼看書的情景。那時的我們安靜且快樂。
學校開始訂閱小學生之友是在三年級。那時候小學生之友好像是半年才有三四刊,很薄的一本,里面不僅有喜歡的故事,還有各種優秀小學生的作文。當時特別羨慕那些優秀的小學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作文能跟他們一樣,被別人認可而且能被更多人看到。三年級開始,我就比較受到老師的重視,主要原因可能是二年級他們多讀了一年,不好意思再不好好讀書了,所以成績開始在班上排到上游。小學老師會在班上念那些寫的比較好的作文,我的有時候也能得到這樣的待遇。所以那時候就給我留下一個錯覺,我的作文還好,而我終有一天能夠和那些優秀的小朋友一樣,有機會在那本薄薄的書上留下自己的作品。
這樣的夢一做就是很久。
懷揣著這樣的夢想,我就開始看很多作文書了。那個小小的圖書館不久之后就不再給我們借書了,后來那里被改造成村里一些干部開會的地方,再后來就再也沒有見過那里開門。它成為我們這一代小孩的記憶了。但是我的夢還是沒有驚醒。我跟爸爸要的第一份生日禮物就是一本作文書。里面的作文在當時的我看來是遙遙不可攀的,我覺得我需要很久很久才能寫出跟他們一樣水平的作文。后來為了提高我的作文水平,當時還鼓勵我的爸爸又給我買了幾本作文書。好像效果不大,我依然保持著我原來三年級的水平。
印象很深的是初一的時候,老師開始叫我們寫日記。我很認真地寫下第一篇日記,然后一直在等著老師給我的評論。發下來的時候很是羞愧,老師用很漂亮的字寫下:寫日記不要寫成流水賬。后來重新看了那一篇日記,的確是完完整整的寫了自己一天干了什么做了什么,沒有任何的主題或者情感。我的作家夢碰撞到真實后碎了稀巴爛。
書還是有繼續在看。沒有童話書看了,只能看作文書。作文書看多了,只覺得厭煩,千篇一律的結構,對我再沒有什么吸引力。初中的書店里面,多的是那些教輔書,還有各種試卷。其實大部分的書店都是這樣。只是那時候需要看書的時候才發現這個問題。那時候真正意義上的書店縣中心只有兩三個,而且離我們的學校比較遠。一個月最多去兩三次。只能咬牙買書看了。
初中的時候一個月的生活費大概就兩百的樣子,一天就吃五六塊錢。買一本書要權衡很久。當時書店里有一種系列的書很便宜,六角叢書,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記得一本很厚的紅樓夢只要32元,絕對是我見過最便宜的了。所以這一叢書我買了挺多,現在還留在家里包括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大學》,還有那本翻到很舊的《紅樓夢》,可能是紙質不太好。當時想的應該只是補充一下自己不高的文化涵養,后來覺得還有一個很有用的地方——裝逼。現在說起來,初中就開始看紅樓,確實還是有一點小得意,不過確實是沒有看懂,也沒有看完。
后來感到很迷茫的時候就就開始看雞湯一類的書。很瘋狂的時候,帶動了一寢室的人一起看。寢室的燈滅了以后,小葉,當時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就開始打著手電筒給我們朗誦那些故事。什么20歲之前不得不讀的多少個勵志故事,還有各種探險故事,愛情故事。當時一腦子的全是青春的熱情和懵懂。覺得自己的人生也該是轟轟烈烈,即使是撞的頭破血流也要給自己的人生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時還偷偷的買過那本《清華北大不是夢》,終于自己也覺得害臊了,那本書就一直不太敢拿出來。只是自己一個人偷偷的看。那時候的自己覺得,清華北大就應該是每個人的夢想,即使是那樣平凡的自己,也應該懷有那樣高遠的理想,萬一實現了呢。看那本書看到腦子不清醒了,天天熱血沸騰的,覺得自己要從現在就開始為大學夢坐好充分的準備。一直把那本書當成寶,卻不自知自己只是一個在井底窺見過一角天的青蛙,卻竟敢奢望能觸碰到那一片天空。我只碰到了井壁,然后還是一只青蛙。
初中還是看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的書的,比如說凡爾納的《格蘭特船長的女兒》,《海底兩萬里》《神秘島》。這三本書都是同學借的,名字忘了,但這其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那個同學有挺多書,大概是覺得我們都不能理解他的內心世界吧,他一直都聽孤傲的。那時候我們都還是不怎么能買得起書的書生,能借來看是最好不過了。但是他不怎樣愿意借給別人,也不管別人怎么說他。有一陣班上有人謠傳說他喜歡我,然后大概是賭氣就想試一試他會不會借書給我。做一些荒誕的事情的時候覺得自己的膽子還是蠻大的,我就開口問他借了。出乎意料,他很是愿意借給我,甚至主動把一套都借給我了。心里有點偷著樂,不管謠傳的真實性,但是能借到他的書,最起碼還是說明,我還是有點不一樣的。當時就那樣接受了他借給我的書,也不顧得別人怎么說,書還是很吸引人的,不幾天就看完了。
初中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學習上,看過的書扳著手指頭也能數出來,還有很多亂七八糟的書。高中之后寬裕一些,就開始買更多亂七八糟的書了。剛開始學會網購的時候就在網上買了七八本書,買回來嚇到室友。基本都是那些當時暢銷的書,像《走吧,張小硯》《荒野求生》。看完之后又是一陣熱血沸騰,想要去西藏看看,還想去野外體驗一番。直到現在,去西藏的夢還沒有泯滅。萬一什么時候實現了呢。買書的時候很是沖動。看到書店里面有賣三毛的書,就去網上買了一套。特別矯情那時候,喜歡那些傷春悲秋的文字,看到白落梅的文字之后就完全沉淪。巴巴地又去網上買了一套白落梅的書,好像也有十本左右。妹妹也喜歡之后,又巴巴地給妹妹買了一套。現在終于不那么矯情了,畢竟老了,也就不再看白落梅的書了。
高中在高考改革之前是有一題關于文學類的題目,所以學校有一個必讀書目,大概有十本左右吧。《家春秋》《三國演義》《紅樓夢》《論語》都包括在內,還有就是外國文學作品《巴黎圣母院》《大衛科波菲爾》《堂吉訶爾》。因為是必讀,除了《論語》都硬著頭皮讀完了。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基本是看著看著就睡著了,整整一個暑假才看完。其它的都還是有興趣的,興趣最深的還是紅樓。
看書的時候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會把自己讀進去。就像是讀紅樓就會覺得自己就是黛玉。其實自己并不怎么喜歡黛玉,當時只是覺得她比較孤傲且有才情。后來在愈加了解每個人的性格之后,更喜歡史湘云。但是一直不喜歡寶釵。D同學說,其實你的性格更像是寶釵。認真想想,好像確實也有點像。不過要辯解的話,還有有很大不同,寶釵不及我的可愛,我不如寶釵細心。最怕的是帶進去就出不來。看白落梅的小說的時候,就曾帶進去很長一段時間,以至于那段時間都不愿意說話,甚至躲著別人。后來覺得自己還是要過自己的生活,就不再一直想著里面的人物情節了。
高中每次月考完都要看一本課外書來慰藉一下自己。老師在講臺上面講課,我就在下面看書。不小心被發現了就趕緊收起來,假裝認真上課。老師還是比較相信我,所以他們也不會多說我,也從來沒有繳獲過我的書——裝個好學生有時候還是有點好處的。回到寢室繼續看,買上各種零食,邊吃邊看對我來說是莫大的享受。這就是所謂的看書都會胖吧。
作家不可能再做了,書還是要繼續看。從小種下的和書的因緣,總是好好珍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