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意詩情誰與共
讀《多少事欲說還休》
“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句,出自宋代詞人李清照。作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其幽媚婉柔流暢,機杼天成,非時輩所能企及”,雅俗共賞,歷來被諸家學者贊賞,為大眾喜愛。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李清照的人生,卻遠不如作品熟悉,這和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是極不相符的。國學專家陳其美所著《多少事欲說還休》,是關于李清照生平的一部全面系統專業的傳記,彌補了空缺,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作為長期研究李清照的學者,這本書是其成果的完美體現。角度全面精深,學術觀點既新穎又客觀理性。文字論述建立在大量的史學資料和對作品的精心研讀上,令人信服。通過縝密細膩的文字,為我們還原了傳主的形象。不再是平面單薄的才女,而是有著豐富情感,生活不盡如人意,有著獨立的精神追求和人格,鶴立于同時代女性之上的立體化人物。
首先,對于李清照的才華,作者并沒有簡單歸于天賦,而是分析了她童年的成長環境,肯定了家庭氛圍、親情、長輩文化修養的重要作用。既能受到良好的文學熏陶,雖襁褓中喪母,卻有親人呵護,內心陽光性格開朗,對于古代女子來說非常難得,對李清照作品的清新明快風格,以及高遠的人生追求有很大影響。
“詞為心聲”,結合李清照流傳千古的作品,傳記為我們梳理了她的不同時期的人生際遇。早期的“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豪情逸興,情辭酣暢,敞亮歡快,青春煥發。及至“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詩人正處哀樂中年,面對生活的諸多不如意,有難言之隱,心情變得蕭瑟。南渡之后,國破家亡,顛沛流離,“今年海角天涯,蕭蕭兩鬢生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回首一生,寂寞滿懷。李清照詩作的魅力,不僅僅在于遣詞造句的文字功夫,更在于自然而然地表達隱秘情感,使讀者獲得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當我們把李清照的作品和寫作時的不同境遇結合起來,會對她的作品有了更深感悟。這正是本書最鮮明的特色,敘述李清照人生歷程的同時,配合同期作品的解讀。少年歡快,青年甜蜜,中年哀傷,老年雄健,所有的文字情感都是有本而來,這不能不說是理解李清照的最好方式。
以往的研究對李清照和趙明誠之間的感情往往語焉不詳,本書從家庭、政治、時代環境幾個角度,全面剖析了夫妻二人的感情。趙李二人有感情基礎,有共同的志趣愛好,但是因為兩家收到黨爭株連,因而不得不分離,難免對感情有所傷害。加之李清照的無嗣,還有舊時代男女的不平等,他們的感情有過多次波折。這在李清照的詞作中有所反映。但這些瑕不掩瑜的表現,更證明了情感的真實,對于趙李二人伉儷情深,達到“夫婦擅朋友之勝”境界的結論是信服的。
感風吟月多少事,酒意詩情誰與共?李清照的歡樂、憂愁、志趣蘊含在美麗文字中,流傳千古。易安其人有誰知?漱玉泉邊,歸來堂前,芭蕉窗下,對她的尋訪從來不曾停歇。一代才女,風華絕世,我們有理由對她永懷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