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有一些專業人士建議初學者從練習寫短句開始。這個建議不無道理。人們常說,小孩不宜「還沒學會走就學跑」,其實寫作也是類似的道理。短句比長句容易把握。短句寫不好,就盲目寫長句,就像走路不穩當,就開始學跑步,容易摔跟頭。
以我自己為例,多年不寫的選手,今年開始,重新練習寫作。由于想得多而練得少,常常產生一些錯覺,以為自己可以順利駕馭文字。經常不自覺地嘗試寫長句,一句話表達幾層意思,寫下來總是難免詞不達意,十分別扭。多次感到吃力之后,才意識到問題所在。于是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多寫短句,甚至強行限定句子的字數,不超過十五字。幾天下來,感覺效果頗為明顯。寫作變得更加順利,表達更加自如。當然,這個過程也夾雜另一些問題,比如,語言是否可以更緊湊、洗練,以及表達是否可以更精準、傳神,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在寫短句的前提下展開。練習的效果,就是這樣慢慢顯現。
今天要展開談的,是短句和長句的差異。
中國的語言文字傳承做得好,大量文本來自造紙術發明之前。那時寫字要用竹簡,或者絲帛,成本高昂,因此書面語要求簡練。于是,文言文里面大量存在短句。例如,《論語》里面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等等。常見句子基本都是單句,同時也是短句,偏長的復句相對少見。這個論斷,看起來不無道理,其實有待推敲之處。
說記錄成本高,所以要求語言簡練,這個邏輯沒問題。但是,說要求簡練,就大量存在短句,長句復句少見,其實包含了一層邏輯上的跳躍。展開來說,短句雖然比長句字數少,但信息密度并不一定高,因此,簡練不必然導致多短句。一部分情況下,長句可能效率更高。例如,「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就是一個典型復句,置「之」字于主謂語之間,取消從句獨立性,從而改復句為單句,表達效率不低反高。類似的,英文里面,大量從句通過引導詞帶出,也起到類似的作用。一旦拆開,就需要大量引入代詞,以及建立更多的規則,諸如各種「主語承前省略」、「定語后置」、「賓語不足」等,否則就難免啰嗦。
長句通常包含邏輯關系的表達,例如因果、轉折、遞進、讓步,等等。一旦轉長句為短句,這些邏輯關系就從句內移到了句間,段內。這時候,內容的陳述,和邏輯關系的傳遞,一定程度上解耦,表達的難度的確會降低。
此外,短句會減少對連接性虛詞的使用。這也避免了長句可能產生的無解。例如,《過秦論》里面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因為引入了「而」字,產生了誤解的可能性。中學教材里給出了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仁義不施「因而」攻守之勢異也,另一種是仁義不施「而且」攻守之勢異也。這是長句表達帶來的問題,也在側面體現了短句的優勢。
長短句,本義是宋詞的一個別稱。這篇小文回歸其字面意思,做一些簡單的探討,算是對語言表達套路的一點思考。深夜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