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XY一直以為我很自負,畢竟高一一開學就和老師吵架的人應該不太多。她終于意識到,其實恰恰相反的是,我是自卑。
或許算童年陰影?
小學四年級。中午午休,大家都在閑聊,只有一個不會合群的我在背古詩詞。
記得那篇是《將進酒》,有句“惟有飲者留其名”,正巧我一個同班就叫QM,同音,我背完了全篇之后,在她們閑聊的時候,鼓足勇氣,扯了一句:“咦這首詩有QM的名字呀?我背給你們聽吧?
真的無比厭惡那時竟然低聲下氣地,試圖融入別人圈子的我。我現在都忘不了當初自己那種,“小心翼翼,還又要裝著很驚喜”的諂媚的嘴臉。
其實很明白自己當時的想法。雖然隱秘見不得人,是藏在箱篋底下的污垢,可是自己卻沒辦法拿什么“我也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做”了搪塞。
一層是炫耀自己的意思,小學就去背了高中文言文算起來挺值得拿出來裝裝逼。
——可是,若是真的有人來陪我聊天,我又怎么會無聊到去背古詩詞呢?
不過啊話說回來,我還正是要感謝當年他們對我的孤立,我高中才能省下大量背書的時間去刷數學刷文綜。正是要感謝這些年的我的孤獨,讓我有心思,就算是一個人,也努力活過每一個春夏秋冬,每一個深夜和清晨。
而另一層意思已經很明顯了,不過是想開一個新話題——來個人和我聊聊天吧,一個人就好。
可是,沒有。
在我插完話之后,她們,那群女孩子,捏著極不耐煩的語調,蹙著眉頭,應該是由于先前的話題被打斷而感到不悅,“哦。”
她們下一秒轉回了頭,“誒剛剛說到哪里了?哦我給你們說啊隔壁那個XX好像快和XXX分手了嘻嘻嘻……不要告訴別人啊嘻嘻嘻那個人……”
小小的我捏著一本卷了邊的舊書,局促不安地坐在那個圈子的最邊緣,像一塊半徑不合的扇形,永遠無法融進圓盤里。
所謂“圈子”真的是個很……惡心又很現實的東西。世界上有無數的圈子,班級,學校,論壇,貼吧,BLC……無論哪一個圈子,都無可避免的有排外性。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圈子總是面向特定的受眾,它自有無形的濾網,逐一檢測每一個試圖加入的細胞。而這層濾網,也確實起到了篩選和保護的功能。
也因為這層濾網,總有人想進來的人無法進來。比如我之于她們,比如普通人之于富二代。
我至今為當年的事情耿耿于懷,可是,我卻又不得不承認:“我進不去”這個事實就是“我不適合這個圈子”的最好證明,那么,我又為什么非要進去呢?
委曲求全,像灰姑娘的兩個姐姐磨掉了腳后跟,也無法穿上那雙水晶鞋,徒留一個千古笑柄。那么,明知道百弊無利,我到底為什么要這樣傷害自己呢?
我以為,目的無非是為了得到他人認同。虛榮的人試圖走進富二代的圈子,希望有人認為她有錢;自卑的人努力學習,希望有人不輕視她的丑陋。可是,就算不是無濟于事,也難濟于事。
歷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階級的更替,向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理,一個圈子里的流轉,也一定會影響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這是因為,資源總是有限的,其他人的上位,必然會瓜分原有的資源。無論是如同國家邊線或黑社會現實的勢力劃分,或是娛樂圈名流之間虛擬的人氣之爭,這一定是一個零和博弈。至于所謂的雙贏,也一定是建立在其他人的受損條件下的。
而這再次體現了圈子的排他性。所謂雙贏的兩方,相當于在圈子里再次形成了一個圈子,并侵占圈子外的資源。
這個世界,從人文的角度來觀察,其實就是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圈子,互相并列,互相交錯,互相嵌套,互相排擠。大至國家,小至兒時的過家家,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