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耳雙生
剛剛看到個新聞標題很是勁爆:宗慶后評馬云“5個新”的提法,除了新技術外都是胡說八道。
竟然用上了胡說八道這個詞,直覺可見,宗慶后一定很有情緒。
要么是目前他的企業所受的現狀煎熬與馬云所代表的行業有關;要么是他的個人現狀與馬云有關,比如一山不容二虎之說。也不知道是前者還是后者,我們吃瓜群眾就不妄加揣度。
下面看到的這個標題,更煽風點火,而且連娃哈哈的娃都寫錯。意在搞事。
接下去的這個標題,也是跟著起哄的節奏,尤其還把董明珠的副作用給強化了。唯恐天下不亂??!
很好奇,究竟馬云是說了什么不該說的,還是提了什么不該提的想法,能讓這些江湖大佬在CCTV當著全國人民的面不淡定。
其實他們不淡定,過過嘴癮倒也罷了,畢竟他們也只是血肉個體,雖說名望很高也與普通性情中人無二。但引發這些個記者都唯恐天下不亂的大做文章,變成一種全民大討論的新聞點,這種群體情緒背后的原因,才值得今天筆墨一下。
特意去搜了下馬云的演講視頻,反復的看了2遍。又對照著如下圖的文字復述。
純從內容看,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特別不靠譜或者大逆不道。從視頻中馬云的前后語境和語氣神態看,也沒有什么與往常有所不同的地方,一如既往的憂國憂民指點江山。也算是對未來大趨勢的判斷,其實這些個趨勢,已經在發生。
比如馬云提出的第1點,以我一個在傳統行業中的從業人員,就會很有切身感受。今天剛好公司內部在開會,其中就提到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近幾年的生意會這么難做?
有人以歷史觀來看,把時間軸拉長,有一個結論還分析得比較到位:二、三線城市的終端門店狀況,前十五年是有人沒貨,前五年是有人有貨,現在則是有貨沒人。
這個分析說的是個什么意思呢?
1、有人沒貨的年代:指的是十多年前,人的購物習慣,都是去到實體門店,連逛街帶購物消費。那時候開個店,來購物人比較容易聚得到,按現在的說法,就是來店的流量足夠。不過那個時候,好的品牌和產品相對沒有現在這么豐富,說白了也是指競爭并沒有那么激烈,尤其在二三線城市,很多開店的包括供貨的,是坐商心態,坐等顧客上門。
2、有人有貨的年代:如此這般發展了十來年,各種品牌各型產品都涌向了各終端門店。俗稱的產品同質化越來越明顯。競爭環境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了變化。至少品牌方感受到了變化,需要加大投入,既吸引門店也要吸引消費者,推拉結合。
3、有貨沒人的年代:就是當下了。貨是不缺了,各種力度也給夠了,質量品質都上去了,你會發現沒有人了。人都去了哪兒?網上習慣的養成也就這么幾年,除了電商、還有微商、甚至加上代購...這些人得到了更便利的購物形式的滿足,但并不代表線下就沒法滿足他們。
到了第3點的環境的形成期,就成了馬云提出這5點的基礎。線上和線下,開始加上物流,形成一種新型的體系。他叫什么不重要,不過馬云喜歡語不驚人死不休,就稱呼了個“新零售”。很多人不開心什么新什么舊的,還不是零售么。其實人家講的根本就不在零售這個概念上,而在整個購物業態組成形式的變化上。在實體門店終端上加入了線上的虛擬終端再加入了物流,一起來服務整個購物人群。這樣就不存在線上線下之分。
OK,隨著這個新零售的成立,新制造就是順理成章,因為這個里面就會有發生變化,尤其當生產方和購買方能夠利用以上融通對接時,你在哪里購物都沒有關系,關鍵是你的需求是否能夠形成規模,按需供貨。這里的需,有地點、有品質、有興趣點、有時間、有體驗、有服務,全都可以在新零售中找到答案,于是就有了新制造。
緊接著,新制造會分流出很多服務到眾多C端個體的新品牌商,他們就是80%的需要金融變革下去服務到的B端。
在這個環節中,數據當時很關鍵,沒有數據這些B和C之間的交流就會難以融合,沒有數據金融也會具有巨大的風險。所以第四點也是完全正確,基于以上三點的話。自然而然,他的出第五點,新數據替代舊能源的結論。
寫了這么多,無非因為一個新聞引發。成年人的世界中的事情,判斷估計主要還在利弊。也許,這5點,站在三位大佬來看,弊大于利。而對于一個普通消費者而言,比如我,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寫新聞的也是如此,反正你寫的標題黨,才能引發我的思考,對我也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