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雕爺牛腩、皇太極煎餅像一陣狂風席卷互聯網界的時候,當roseonly、三只松鼠品牌在網上異軍突起的時候,當傳統媒體行業PK互聯網新媒體遭遇滑鐵盧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被互聯網影響、改變甚至顛覆。
有人戲稱:這年頭,如果沒點兒互聯網思維,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果真如此嗎?
今天,我們聊聊讓互聯網思維閃閃發亮但又能接地氣的想法。
對于很多人來說,認識互聯網恐怕是從QQ和BBS開始,通過互聯網可以與天涯海角志趣相投的朋友談天說地,想想的確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網絡帶來的不確定性,人們越來越愿意與特定區域的特定人群保持聯系——于是,本地化社區網站暗流涌動。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0億部支持GPS功能的智能手機,本地化服務已經開始通過這些智能手機向移動行業滲透。
利用互聯網深耕社區商機,正在成為了一些創業者眼中炙手可熱的切口機會。
事實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消費者的行為將被更加很是地反映出來,本地化社區為市場帶來的廣泛內容,不僅形成了營銷端的咨詢,還會形成大量有價值的數據,這是任何一家企業都夢寐以求的資源。
為什么說本地化服務是通信運營商的必爭之地?
從本質上講,運營商面向用戶提供的通信服務也屬于現代服務業的范疇,在經過了多年的快速發展,運營商積累的渠道、服務隊伍以及客戶關系已經是很多企業難以企及的。如果說在大眾市場與互聯網企業正面交鋒沒有太多勝算的話,那么在本地化服務方面,運營商還是有能力與互聯網企業拉開較大的競爭差距的。
事實上,國內一些互聯網企業也早已嗅到本地化服務的商機,開始布局一些市民常用的服務產品。比如最近一段時間,為了吸引用戶,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背后的騰訊和阿里巴巴發動了瘋狂的補貼戰,據說兩巨頭共“燒掉”了15億元。可以預見,如果不盡快布局轉型,運營商在本地化服務的市場會不會也遭遇“有錢沒事干”的尷尬。
那么,運營商該怎樣布局本地化服務市場呢?
身法:立定、退后、下沉
且聽我一一道來。
身法1:找到切口,定下來
餐飲、交通、婚慶、服裝、零售……本地化服務市場琳瑯滿目,如果到處撒網,恐怕難有所成。建議在初期選準目標領域,充分發揮運營商的自身優勢,運用好交叉補貼,讓用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突出與互聯網企業的差異化優勢。
比如:在交通、零售領域,可與本地運輸企業、零售商家談定合作條件,用戶可使用積分購買產品,也可通過移動支付享受到特定的折扣,培養用戶使用習慣。
身法2:提供服務,往后退
也許有人會說,運營商連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耕作不好,何談本地化服務呢?
這就需要第二個身法——往后退,只提供服務。
專業的事要交給專業的人去做,運營商在這個領域是新兵,但完全可以充當資源整合者的角色,為前端用戶以及后端商家提供個性化服務。同時,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手段與更多的商家聯盟合作,通過資本合作方式,把難題留給市場。
同時,運營商在本地化服務的另一條途徑就是打造創業平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沒有創業基因,完全可以讓更多的人在這個平臺上生根發芽,生長壯大。
身法3:開放能力,沉下去
除了讓人羨艷的用戶資源,運營商還擁有強大的底層能力(如:定位、通信、短信、用戶消費數據等)。如果能利用好這些基礎能力為更多的商業機構服務,將基礎網絡能力貨幣化,勢必會產生一座新的金礦。
因此,做好本地化服務的第三個身法就是沉下去,開放能力。將傳統電信的能力如呼叫、短信、會議等封裝成接口,讓第三方商業服務機構使用,將電信能力真正作為服務對外提供。
隨著3G/4G時代的到來,電信能力開放的條件已經成熟,開放通信能力,吸引合作伙伴,開拓市場空間,將成為運營商創造新的黃金十年的新模式。
本地化市場空間廣闊,是運營商向現代服務業轉型的康莊大道,但時間緊迫,任務繁重。運營商擁有天時地利,只差決心勇氣。
邁出這一步,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