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叔說
叔特別羨慕那種人:
無論社會多么嘈雜,總能獨守一片空間做自己喜歡的事,讀書、作畫、養花、垂釣……
不管生活多么瑣碎,總能一如既往的從容和優雅,笑容里都透露出一幅歲月靜好的模樣。
之所以羨慕,是因為大多數人做不到這種狀態。
我們好像一直都在趕路中,每天忙得根本沒辦法靜下心來做一些讓自己沉淀下來的事。
其實人生不過匆匆數十載,經歷的越多越明白,人生不是活給別人看的,是過給自己感受的。
今天叔想把這本《心靜的力量》分享給書友們,希望能一起,在素色年華里,展一卷心瓣,綻一份靜心。
- 01 -
心靜,是降低欲望
有句話說:“私欲日生,如地上塵。日不掃,便又有一層。”
人的欲望如同塵土,欲望一生,心塵便起。一天不打掃,心上便鋪滿一層。
唯有心靜,才能降低欲望。
聽過這么一則故事:
有個小木匠,他奉命為魯國公制作懸掛鐘鼓的木柱。
木柱的雕刻成品精美絕倫,見過的人都感嘆這是鬼斧神工。
魯國公因此召見小木匠,問他是如何練就這么精湛的手藝的。
小木匠說:我準備做工之前,會進行齋戒,以此來靜養心思。
齋戒到第三天,我忘記了“慶賞爵祿”;齋戒到第五天,忘記了“非譽巧拙”;齋戒到第七天,我已然達到忘我之境。
之后,我才開始進山尋找合適的木材,心靜了,自然就做的精細些。
正所謂“一念心凈,處處蓮花開”。
心靜才能聽到萬物的聲音,心清才能看到萬物的本質。
去除束縛人心靈的功利欲望,心境安寧清凈,才會有撇開浮躁的力量。
一千多年前,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劈頭喝問一句:
“田園將蕪,胡不歸?”
對陶公來說,登廟堂之高,與人爭名逐利,始終比不過在心中修籬種菊的這一份平靜。
思想家莊子,高官俸祿面前心如止水。
他說,人生苦短,不應被欲望所左右,守一份靜心,才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
心中無掛礙,人乃有所安。
靜心,就是一種安身立命的通達。
人活一世,需要去修一顆靜心,去放下那些糾纏在生命里的繁雜欲望,如此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的安寧和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