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1)對“記憶”一章最全面復習;(2)為“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從體驗層面給予心理闡釋。
有關記憶
? 記憶的基本過程是由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三個環節組成的。識記是記憶過程的開端,是對事物的識別和記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過程。保持是對識記內容的一種強化過程,使之能更好地成為人的經驗。回憶和再認是對過去經驗的兩種不同再現形式。記憶過程中的這三個環節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識記是保持的前提,沒有保持也就沒有回憶和再認,而回憶和再認又是檢驗識記和保持效果好壞的指標。由此看來,記憶的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記憶的基本過程也可簡單的分成“記”和“憶”的過程,“記”包括識記、保持,“憶”包括回憶和再認 。
? 信息加工理論認為,記憶過程就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存儲和提取過程。只有經過編碼的信息才能被記住,編碼就是對已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改造的過程,編碼是整個記憶過程的關鍵階段 。
識記是指通過對事物的特征進行區分、認識并在頭腦中留下一定印象的過程。對事物的識記有些通過一次感知后就能達到,而大部分內容則需要通過反復感知,使新的信息與人已有的知識結構形成聯系。識記作為記憶過程的第一環節,對記憶效果的好壞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了解、掌握識記規律,有助于改善記憶? 。
識記的分類
1.根據識記是否有目的,可以把識記分為兩種? :
? 無意識記是指沒有預定目的,在識記過程中也不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發生的識記。如看過的電影、戲劇,聽別人講過的故事以及我們所經歷過的某些事,感知它們時并沒有識記的意圖,但這些內容以后能重新出現在腦海里,對這些內容的識記就是無意識記。
無意識記的內容是構成經驗的重要部分,對心理活動及行為也有明顯的影響。無意中所經歷的事情,在我們有意識地面臨某些情境、處理某些問題時,能作為已有經驗起幫助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處的環境,所接觸的人,所做的工作,會使人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心理、行為上發生變化。如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會在無形中影響整個民族的心理,使其帶有本民族文化的特點。
? ? 無意識記帶有極大的選擇性。一般來講,進入無意識記的內容有兩個特點:一是作用于人們感覺器官的刺激具有重大意義或引人注意。如人們對新異的事物會過目不忘;二是符合人的需要、興趣以及能產生較深刻情緒體驗的內容。如參加高考時的情境,到大學報到第一天的情境等。無意識記對人們知識經驗的獲得有積極作用,作為教師應該盡量使學生通過這種方式愉快地學習。但是,無意識記不能保證學生獲得系統的文化科學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大量的識記內容應通過有意識記來獲得。
有意識記指有預定目的,在識記過程中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識記。有意識記過程是在識記目的支配下進行的。識記的目的性決定了識記過程是對識記內容的一個積極主動的編碼過程。這種編碼包括“識記什么”和“怎樣識記”。“識記什么”確定識記的方向和內容,“怎樣識記”是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記住所要識記的內容。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的識記就是由這兩部分組成的。每節課都有一定的教學目的、任務。教師一般會先作交代,使學生產生識記意圖,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識記新知識。為了更好地記住教師所講內容,有些同學采取專心致志地聽,即用心記的方法,有的同學采取心記與筆記相結合的方法等。
人們的全部知識經驗就是通過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的方式獲得的。不過,就識記效果而言,有意識記優于無意識記。
2.根據識記時對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識記分為兩種? :
機械識記是指在材料本身無內在聯系或不理解其意義的情況下,按照材料的順序,通過機械重復方式而進行的識記。如對無意義音節、地名、人名、歷史年代等的識記。這種識記具有被動性,但它能夠防止對記憶材料的歪曲。對于學生而言,這種識記也是必要的,因為有一部分學習內容的確是需要精確記憶的,如山脈的高度、河流的長度等。也有些內容,限于學生的知識經驗,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義,但這些知識對以后的學習是重要的,也應該進行機械識記。如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背誦乘法口訣。實際上,純粹的機械識記是很少的,人們在識記過程中,總是盡可能地把材料加以意義化。按照信息加工理論的觀點,個人對任何輸入的信息都要盡可能地按自己的經驗體系或心理格局來進行最好的編碼。如記電話號碼,并不是單純重復記憶,而會利用諧音或找規律等方式使之意義化。
意義識記(理解識記)是在對材料內容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材料的內在聯系而進行的識記。在意義識記中,理解是關鍵。理解是對材料的一種加工,它根據人的已有知識經驗,通過分析、比較、綜合、來反映材料的內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間的關系。由于意義識記需要消耗較多的心理能量,與機械識記相比,它是一種更復雜的心理過程。意義識記應該是學生識記的主要形式。
記憶種類
根據記憶的內容,可以把記憶分成四種:
1.形象記憶
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記憶叫形象記憶。這些具體形象可以是視覺的,也可以是聽覺的、嗅覺的、觸覺的或味覺的形象,如人們對看過的一幅畫,聽過的一首樂曲的記憶就是形象記憶。這類記憶的顯著特點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觀性 。
2.情緒記憶
是以過去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記憶 。如學生對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的愉快心情的記憶等。人們在認識事物或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或情感內容,這些情緒或情感也作為記憶的內容而被存貯進大腦,成為人的心理內容的一部分。情緒記憶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經久不忘的,對人的行為具有較大的影響作用。如教師對某個學生的第一印象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對該生的態度、行為,就是因為這一印象是與情緒相連的 。情緒記憶的映象有時比其他形式的記憶映象更持久,即使人們對引起某種情緒體驗的事實早已忘記,但情緒體驗仍然保持著。
3.邏輯記憶
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題等形式為內容的記憶。如對數學定理、公式、哲學命題等內容的記憶。這類記憶是以抽象邏輯思維為基礎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邏輯性等特點 。
4.動作記憶(運動記憶)
是以人們過去的操作性行為為內容的記憶。凡是人們頭腦里所保持的做過的動作及動作模式,都屬于動作記憶。如上體育課時的體操動作、武術套路,上實驗課時的操作過程等都會在頭腦中留下一定的痕跡。這類記憶對于人們動作的連貫性、精確性等具有重要意義,是動作技能形成的基礎 。
以上四種記憶形式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在一起。如動作記憶中具有鮮明的形象性。邏輯記憶如果沒有情緒記憶,其內容是很難長久保持的。
遺忘是指識記過的材料不能回憶和再認,或者回憶和再認有錯誤的現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觀點,遺忘過程在記憶的不同階段都存在。遺忘基本上是一種正常、合理的心理現象。因為感知過的事物沒有全部記憶的必要;識記材料的重要性具有時效性;是人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遺忘雖是一種復雜的心理現象,但其發生發展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最早進行了這方面的研究。他用無意義音節為實驗材料,以自己為實驗對象,在識記材料后,每隔一段時間重新學習,以重學時所節省時間和次數為指標。他繪制出遺忘曲線。遺忘曲線所反映的是遺忘變量和時間變量之間的關系。該曲線表明了遺忘的規律:遺忘的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識記之后最初一段時間里遺忘量比較大,以后逐漸減小。即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繼艾賓浩斯之后,許多人對遺忘進程的研究也都證實了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基本上是正確的。
產生遺忘的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如因疾病、疲勞等因素造成的遺忘;也有心理方面的? 。關于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種學說:
? 痕跡衰退說:主要強調生理活動過程對記憶痕跡的影響,認為遺忘是由于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結果。從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來看,記憶痕跡是人在感知、思維、情緒和動作等活動時大腦皮層上有關部位所形成的暫時神經聯系,聯系形成后在神經組織中會留下一定的痕跡,痕跡的保持就是記憶。在有關刺激的作用下,會激活痕跡,使暫時神經聯系恢復,保持在人腦中的過去經驗便以回憶或再認的方式表現出來。有些沒有被強化的痕跡,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衰退造成遺忘。記憶痕跡衰退說還沒有得到精確有力的實驗證明,但它的解釋接近于常識,正像某些物理、化學痕跡也會隨時間推移而消失一樣,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
? ? 干擾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由于所識記的先后材料之間的相互干擾造成的。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是支持干擾說的有力例證? 。
壓抑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由于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造成的,如果壓抑被解除,記憶就能恢復。這種理論用以解釋與情緒有關內容的暫時性遺忘是有效的。這一理論是由弗洛伊德在臨床實踐中發現的,他認為,那些給人帶來不愉快、痛苦、憂愁的體驗常常會發生動機性遺忘。
? 同化說:這種理論認為,遺忘是知識的組織和認知結構簡化過程。這是奧蘇伯爾根據他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對遺忘提出的一種獨特的解釋。他認為,當人們學到了更高級的概念與規律之后,高級的觀念可以代替低級的觀念,使低級觀念遺忘,從而簡化認識并減輕了記憶。在真正的有意義學習中,前后相繼的學習不是相互干擾而是相互促迸的,因為有意義學習總是以原有的學習為基礎,后面的學習則是對前面的學習的加深和補充 。
再認和回憶
再認是過去經歷的事物重新出現時,能夠被識別和確認的心理過程。在再認過程中,不同的人對不同的材料的再認速度是不一樣的,這和影響再認的因素有關。這些因素是 :
1.原有經驗的鞏固程度。如果過去經驗很清晰、準確地被保持,當再次出現時,一般能迅速、準確地予以確認。如果過去經驗已經發生了泛化現象,就容易發生再認錯誤 。
2.原有事物與重新出現時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再認越迅速、準確相似性越差,再認越困難、緩慢,出現再認錯誤的可能性越大 。
3.個性特征。個性特征不同,人的心理活動速度和行為反應的快慢也不同。心理學家曾通過實驗證實,獨立性強的人和依附性強的人的再認有明顯的差異。當再認出現困難時,人們常常要尋找再認的線索,通過線索達到對事物的再認。線索是再認的支點,如對久別重逢的朋友的再認一般要以身體的某些特征作為再認的線索 。
? 回憶是在一定誘因的作用下,過去經歷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再現過程。如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學生要把頭腦中所保持的與該問題有關的知識提取出來,這種提取過程就是回憶 。
回憶可以分為兩大類:根據有無目的性可以把回憶分為有意回憶和無意回憶。有意回憶是在預定目的的作用下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如對考試內容的回憶。無意回憶是沒有預定目的,自然而然發生的回憶。如觸景生情等。根據有無中介因素參與回憶過程可把回憶分為直接回憶和間接回憶。直接回憶是由當前事物直接喚起的對舊經驗的回憶。間接回憶是借助中介因素而進行的回憶。從難度上看,間接回憶比直接回憶難度要大 。
回憶是在一定誘因的作用下,過去經歷的事物在頭腦中的再現過程。如在回答教師的提問時,學生要把頭腦中所保持的與該問題有關的知識提取出來,這種提取過程就是回憶 。
回憶可以分為兩大類:根據有無目的性可以把回憶分為有意回憶和無意回憶。有意回憶是在預定目的的作用下對過去經驗的回憶。如對考試內容的回憶。無意回憶是沒有預定目的,自然而然發生的回憶。如觸景生情等。根據有無中介因素參與回憶過程可把回憶分為直接回憶和間接回憶。直接回憶是由當前事物直接喚起的對舊經驗的回憶。間接回憶是借助中介因素而進行的回憶。從難度上看,間接回憶比直接回憶難度要大 。
按保存時間1.瞬時記憶
瞬時記憶又叫感覺記憶,這種記憶是指作用于人們的剌激停止后,剌激信息在感覺通道內的短暫保留。信息的保存時間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間。瞬時記憶的內容只有經過注意才能被意識到,進入短時記憶 。
2.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是保持時間大約在1分鐘之內的記憶。據L?R?彼得遜和M?J?彼得遜的實驗研究,在沒有復述的情況下,18秒后回憶的正確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經復述大約在1分鐘之內就會衰退或消失。有人認為,短時記憶也是工作記憶,是一種為當前動作而服務的記憶,即人在工作狀態下所需記憶內容的短暫提取與保留? 。
短時記憶有三個特點:
記憶容量有限,據米勒的研究為7±2個組塊。“組塊”就是記憶單位,組塊的大小因人的知識經驗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組塊可以是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數字,也可以是一個短語、句子、字表等。
短時記憶以聽覺編碼為主,兼有視覺編碼。
短時記憶的內容一般要經過復述才能進入長時記憶。
3.長時記憶
長時記憶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的記憶。從時間上看,凡是在頭腦中保留時間超過1分鐘的記憶都是長時記憶。長時記憶的容量很大,所存貯的信息也都經過意義編碼。我們平時常說的記憶好壞,主要是指長時記憶? 。
瞬時記憶系統、短時記憶系統和長時記憶系統雖各有自己的對信息加工的特點,但從時間銜接看是連續的,關系也是很密切的。
記憶學習:第一、學習完新知識后要及時的復習、鞏固與背誦。這個過程一般在5-20分鐘之內去做比較好。
第二、在下課前復習、識記我們今天新學習的內容。運用在生活中、工作中,就是在一個小時后,我們對剛才新學習的知識,再次鞏固復習。
第三、睡覺前對于今天學習的內容做系統整理與復盤。平時我們常常會忽略復盤的作用,其實復盤可以幫助我們系統的對于今天所學習的內容、和所做的事進行系統的回顧和總結。并能從中發現問題,進而確定我們第二天的規劃。
第四、分別在學習的一天后、二天后、六天后再次鞏固與復習。
第五、上學時我們一般都有月考,這也是學校為了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的知識,設定的考試。對于記憶來說,也有這樣的規律。在我們接觸了某個新的知識點之后的一個月,我們也要對其進行一下梳理與復習,這樣我們所記憶的內容就有可能長久的保存下來。
以上內容為搬磚
這方法很好,我初中就是用的它,當時那是老母親給的方法,原來可以寫出來。第一次看到它是在平度日報九中學子數學考了市第一,他的學習總結里有差不多的內容。
我的父母雖然已經仙逝多年但我就是感覺他們依然陪在我身邊,沒有離開沒有遠離,很多時候不定時就會感知到月季花里有媽媽的影子,金魚的魚箱里映出媽媽的頭像,街上走著的人那背影就是老母親老父親在路上走著……思念會讓人永遠刻在記憶里,想起了王菲的《傳奇》。
但對于活著的人已經死了,想了很久好似沒有如此的人呢?啥原因在于我對活著的死人記憶匱乏嗎?
因為愛的反面不是恨
而是遺忘
真正不愛了是記都記不起對方
有人說,人會經歷三次死亡:
第一次,是在身體機能停止運轉的時候,在生理上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是在別人來參加葬禮的時候,在社會中宣告了他的死亡,從此社會里不再有他的位置;
第三次,是當世間再沒有人記得他的時候,他才真正地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