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上完課,朋友約我看電影。看到電影名字的那一刻,心想:一個動畫片有啥好看的,都成年人了,怎么得也得看點成年人該看的電影吧。可是豆瓣的評分那么高,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還是帶著幾分的好奇走進了電影院。
晚到了十分鐘,錯過了開頭,還好沒有錯過結局。一個叫米格的小男孩,對音樂有著執著的熱愛,然而因為他的曾曾祖父曾經為了音樂而拋妻棄子遠走他鄉,所以他的曾曾祖母就給后人定了一個規矩:不許接觸音樂。
我趕到電影院的時候,正好看到米格的家人摔了他的吉他,他為了能參加音樂比賽,最終挺而走險,去拿了他曾曾祖父的吉他。這一段,米格對音樂的熱愛,對夢想的堅持,也感動了我。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夢想,然而能為夢想堅持的人卻很少很少,更多的人是在瑣碎忙碌的日子里活成了自己不想要的樣子。當你的心中有夢的時候,你的眼睛里是可以綻放出炫目的光彩的。而生活,也因為有了對夢想的堅持和努力而變得詩情畫意和光輝燦爛。
米格因為拿曾曾祖父的吉他而進去了一個靈異的世界,在這個靈異的世界里,他只有一個目標:找到他的曾曾祖父,送他回家。
在他尋找曾曾祖父的過程中,他遇到了無人供奉的孤魂野鬼海格特,也遇到了很多他逝去的先輩。有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這些異世的鬼魂在通過通往花瓣橋的關卡時,要驗證的只是自己的照片有沒有被人供奉。這一段讓我想到了中國的祭祀文化,這個電影詮釋的也是中國數千年的祭祀文化。
小的時候,每逢一些特殊的日子,我總是看到爺爺要提前很久準備祭祀祖先的供品。清明節的時候,爺爺會虔誠地打紙錢,那時候我總也不懂那些紙錢反正都是要燒掉的,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槌打,然后折成扇形。現在終于明白了,原來那些繁復的步驟里,飽含著對逝去親人的懷念和虔誠。
除夕合家團圓吃年飯之前,爺爺總是先祭祀先人,虔誠地端上米飯魚肉,虔誠地燒紙磕頭。春節期間,堂屋的供桌前總是要給先人點蠟燭焚香,焚香之前必先沐浴。那些繁復的祭祀過程里,都飽含著后人對先人的懷念與敬意。
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傳統的祭祀文化越來越被簡化,人們對先人的懷念之情也越來越淺薄。
還記得爺爺去世之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先人,怕子孫后代會遺忘他的先人。那時候,不懂,不懂這種懷念有什么意義。
然而,在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所有的無意義都變成了有意義。
這段話,詮釋了這部電影的精髓:“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物學的死亡,第二次是社會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離開這個世界。”
爺爺活著的時候,常常和奶奶討論一些我很陌生的先人,那時候奶奶總會慨嘆:“以后他們誰還會記得喲!”是的,世事變遷,很多人,很多事,慢慢會被遺忘。有時候,我們很怕這種遺忘,怕自己忘了別人,怕別人忘了自己。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飽讀圣賢書的那些知識分子,終生所追求的永垂不朽,也都是為了被懷念。
這部2017最催淚的電影,雖然不是國產,但這部電影里處處都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影子。或許是情感和文化都是相通的,沒有國界。
電影中的米格最終發現了海格特才是他的曾曾祖父,他的曾曾祖父和曾曾祖母也消除了誤會。然而,coco就要離開塵世了,海格特也要灰飛煙滅了。
米格接受了曾曾祖母的祝福,帶著音樂的夢想和曾曾祖父的照片回到了塵世的家。當他呼喚coco的時候,當他唱起《勿忘我》的時候,我們的情感升華到了一個純粹的境界。最終,coco醒了,和米格一起唱這首父親留給他的歌,海格特沒有灰飛煙滅,他度過了花瓣橋,和妻子女兒快樂地相聚。
中國的傳統文化里,有太多表達各種情感的形式。而祭祀文化,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占了很大的一塊兒。
希望有一天看到國產動漫也可以告訴孩子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是我們對逝去先人最真切的懷念。希望有一天我們國產的影視也能把我們對情感的儀式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情感的需求和表達,是人類生活的重要部分。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精彩紛呈,足夠讓國人過上富裕的精神生活。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傳承,弘揚光大,是我輩的責任。人的一生,除了利己,總還要利人;除了車子房子,總還有琴棋書畫,詩禮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