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朋友從老家來廈門。
接近50歲的兩夫妻,平常做事風格就是風風火火。
他們在我很少用的QQ留言:我們來廈門了。
第二天晚上才看到。由于他們電話這兩年變了,我只能QQ回:晚上來我們家吧。電話?
她電話Q給我,我打過去,“喂”一聲,只聽到他們說,他們聽不到我說。
很快QQ過來:我手機今天掉水里,不能用了。我們在廈大附近住下了,不去你家住了。我回:來坐坐再回酒店住也可以。他們說:路線也不熟,我們想在廈大逛逛。
本來我想說,那我去看你們吧。他們說想逛逛廈大,我不再說。
“今天去了哪里,明天計劃?”
“今天逛鼓浪嶼,明天不知去哪里,也沒什么地方好去的。”
“中山路去了嗎?”
“沒有。”
我們就這樣QQ上簡短聊了幾句。我想給他們說,廈門在旅游攻略上最熱門的幾個地方:鼓浪嶼,廈大,中山路,曾厝垵,椰風寨。都可以去去。但如果以趕著上班的架勢去那些地方,幾乎都會失望的,都會回我:“沒什么好看的嘛。”
我想給他們說,廈門實在是沒什么好看的,沒有重慶的高樓,連地鐵都沒有;沒有重慶的紅色旅游線路,如渣滓洞,白公館;甚至沒有全球有名的火鍋…
游,如水自由流動。趕集式的,游哪里都未達到其本意。況且廈門不如黃山泰山,埋頭爬上去,與標志性石碑合個影,就可以發朋友圈,表示到此一游。廈門幾乎散漫到沒有這樣的石碑,鼓浪嶼那幾字,拍下來也實無氣勢。
我最不喜歡的旅游就是隨團,那就是趕集。好像你出遠地方就變回了孩子,交了錢給旅游團,讓他們派個人管著這群“孩子”。他們拿面旗,胸前掛個口哨,隨時召集這群“孩子”歸隊。他們的任務是:一個不少速速歸隊。有時還像大人那樣,強迫“孩子”買各種他們希望買的東西。而我們也不是去體會風土人情的,就是隨時關心著時間,是不是該集合了。如果你被某處風景吸引誤了時間,那比上學遲到接受的眼光更狠毒得多。
所以能不跟團就不要跟團,而自由行也硬是把自己搞成隨團那樣,實在無趣。
凡是出省游,沒有一星期時間,至少。最好就在本城或鄰城走走,更好。
就說游鼓浪嶼吧,很多游客打開她的方式也是錯的。隨著人擠人,走完那條最熱鬧的龍頭路,買杯張三瘋,排個長隊吃個麻糍,買幾包黃金香牛肉干,就說鼓浪嶼我游完了。總花時間不過兩小時。我覺得,鼓浪嶼是可以安排三天時間的。第一天,上午你就去人多的龍頭路吃吧,下午一定要耐心而靜地去看看那些建筑,一幢一幢地看,想像力夠好,你可以在每幢樓前,想像在里邊住過的小女孩兒,如何一天天長大;第二天,上午沿著海走一圈,下午走走少人去的居民區;第三天,你就在你喜歡格調的小旅館院子里,喝咖啡曬太陽,與各方朋友聊聊天,看銅錢草長,與懶懶的貓咪調調情。我說的三天時間,還沒安排去什么淑莊花園,鄭成功像那些收門票的地方。因為我去過無數次鼓浪嶼,一次也沒去過那些地方。從不想去。也無從推薦。
一個鼓浪嶼至少就花去三天,而我朋友他們,算上來去路途,總共三天時間,他們又是急性子人,“廈門沒什么好看嘛。”我好認同他們說的。去年也是從老家來三個50—60歲區間的親戚,她們問我:鼓浪嶼上看什么?我說:看房子呀。她們說:房子到處都是,有什么好看的,還不如在酒店里打麻將。我想想她們說的也對,對她們來說,還不如在酒店打麻將,更不如就在家里打麻將。廈門就是一個很慢很漫的城市,要你花時間花心思才能交換她美的城市。你問我,廈門看什么,我基本上說不上來的。我說,住住鼓浪嶼上的老別墅或小旅館;找個老城居民區吃吃當地食物;逛逛八市或百家村;在老城居民區隨便找個小咖啡館坐半天曬曬太陽。這些等等攻略上沒有的,你只會“哼,有什么好看的。”
所以你還是不要問我了,我只覺得這些好。我去一個城市,偏好去感受當地人生活。那些商業化過濃的景點,在你自己城市看,也是一樣的。看到的不過是商家的技術手段。就如賈府里那道茄子,劉姥姥天天種茄子的,也沒吃出茄子味兒來。賈府里所有菜,都成了賈府味兒。所有景點,做成一個味,就沒必要翻山越嶺去看她了。
廈門就如熱戀的男女,你問他:她有什么好?他一般只能笑笑,說不上來的。感覺這東西,哪能條款化,數據化。說不清的啊。廈門就是個需要你去感受的城市,無它。想想,哪個城市不是這樣呢!我想說,如果你性子太急,什么事只求結果,不在意過程;你時間太少;你沒有閑下來愿意看花開,撩貓咪尾巴的情趣;或者太煩燥。還是不要來廈門旅游。她真的不適合你。甚至旅游本身也是不適合你的。
最好的旅游,是坐慢火車去。最好的旅游,要像無事小孩午后百無聊奈的閑逛。最好的旅游,在于與誰一起去。最好的旅游,一定要有充足的時間。最好的旅游,你能感覺到美的能力。
公號“子若有閑”第54篇原創,歡迎轉發,公號轉載請后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