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就是放棄,自由就是枷鎖。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在枷鎖中。這其中的內涵,直到最近我才意識到。
如果一個人足夠聰明,那么他就不會去和一些不好的人交朋友,也不會去一些不好的地方,自然也就減少了不好事情的發生。
我以前認為有的人太過功利主義,他們只對有用的人熱情,對其他泛泛之交則幾乎從不來往。
現在我也不贊同這種做法,但我也不否認這樣會對自己的人生成就更有幫助。
人生就是一段時間,這是人的本質,而拿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更有產出的地方,無疑是很聰明的現實策略。
不過我覺得,我們更應該是這樣的態度,對喜歡的人如春風拂面,對不喜歡的人則置之不理。
當然,我說的是在人際交往當中的原則。
一定要明白自己不做什么。
畢竟,人生是需要規劃的,你最好是給自己列出一個黑名單來,有些事誘惑再大也不去做。
我以前說過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他私人飛行員邁克爾·弗林特(Michael Flint)的故事。
巴菲特告訴這個飛行員,成功之道很簡單,不過就三個步驟而已:
1)巴菲特讓弗林特在一張紙上寫下他的前25個目標;
2)然后,巴菲特讓他選出前5個目標;
3)最后,巴菲特讓弗林特把那20個他沒有選中的目標放在“不惜一切代價也要避免”的清單上——“不管怎樣,這些事情都不應該引起你的注意,除非你已經成功地完成了前5個目標?!?br>
馬云也說過,做企業一定要先想明白“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能放棄什么”,人生成就也是一樣的道理,放棄什么就是不去做什么。
這是一種專注,也是一種定力,而所有的成功都必須有專注和定力作為基礎。
人生需要“Stop Doing List”。
選擇不做什么是很重要的,現在流行的“斷舍離”實際也是一種做減法、放棄的選擇。
從巴菲特到他的好朋友、好戰友查理·芒格,再到瑞·達利歐,他們強調的都有一個“Stop Doing List”的問題。
人永遠不可能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去抓,那只會是什么都抓不到。
查理·芒格曾對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提過三個建議:
·別兜售你自己不會購買的東西。
·別為你不尊敬和欽佩的人工作。
·只跟你喜歡的人同事。
這也是一種選擇法,做什么不一定能決定你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但選擇不做什么,會極大決定你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很多聰明人都敗在了這一點上,他們以為自己又聰明又能干,什么都想要試一試,結果只能是虛耗一生,一事無成。
年輕人有犯錯的資本,但對中年人來說,再犯一些愚蠢的錯誤就是不靠譜了。
《一代宗師》里葉問的老婆就勸老公,男人四十歲以后,要做有把握的事。
“Stop Doing List”也許不會讓你變得很成功,但一定會讓你的人生不至于偏離正軌,讓你接近于成功。
就像查理·芒格對年輕人所說的,只要“認真地、出色地完成你的任務。慢慢地,你會有所進步,但這種進步不一定很快。但你這樣能夠為快速進步打好基礎……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到最后如果你足夠長壽的話——
像大多數人那樣,你將會得到你應得的東西。”
而通過“Stop Doing List”的篩選,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時間和精力,讓你可以投入到“ Doing List”上面。
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資源,更多的專注,你就算比別人起步慢許多,但通過時間的復利,終歸會讓你贏。
比如當你遠離無聊的社交之后,你不但獲得了自由,還會避免很多的麻煩。
所以說,選擇就是放棄,自由就是枷鎖。
選擇不做什么,其實是對自己人生的負責。
而這種腳踏實地負責任的態度,會讓你變得更真實,也更自由。
實際上,當你有更多的時間和心力投入到你所喜歡事物上去的時候,你會感覺到生活的充實和幸福。
如吳曉波所說的,“喜歡,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的喜歡了,你才會去投入,才不會抱怨這些投入,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感情?!?br>
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于: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
這才是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