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解孩子情緒
1.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允許孩子釋放他的情緒,不要動不動就叫他不許哭,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指責他這有什么好哭的,甚至威脅他再哭就不要你了,對孩子表現出反感和排斥。
2.情緒需要合理地發泄,強制抑制情緒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傷害,變得自卑怯懦,抑郁和悲觀。
3.在孩子傷心或害怕的時候要理解他,告訴他你知道他因為什么事情很難過(或很害怕),安慰他哭吧沒事的,給他一個真誠的擁抱,讓孩子有安全感,讓他知道有人懂他。
4.孩子愿意在你面前哭是對你的信任和依賴,不要讓孩子覺得哭了就不值得被愛了。
5.不要聽不得孩子哭,適當地哭一哭對孩子的身體發育、肺部功能都是有好處的。
6.在孩子哭得正激烈時不要急于開口,要讓他的情緒有一個緩沖和釋放,等他慢慢平靜了再說。
7.當孩子在公眾場合哭鬧時不要為此而覺得很丟臉,也不要第一時間去拉扯他阻止他哭泣,應該平靜地看著他哭完,等他宣泄完情緒后發現哭解決不了問題就沒事了。如果強行把他拉開只會讓他哭鬧得更厲害。如果孩子的哭鬧確實打擾到他人,可以向他人道歉,然后將孩子帶去空曠一點的地方。
8.雖然我們要理解孩子的負面情緒,但是不能因為孩子哭鬧而失去自己的原則。如果我們因為孩子哭鬧而去妥協去滿足他無理的要求,孩子就會把哭鬧當作武器,每一次都用哭鬧來對付你,養成非常不好的脾氣。我們要讓他知道,他可以哭,但是哭達不到他想要的目的。
9.有時候孩子哭不一定需要你幫他解決什么問題,只需要有人安靜地陪伴著他,陪他一起慢慢平靜下來。父母不要過度插手,覺得一定要立馬幫他把情緒穩定下來。
10.當我們不能夠理解孩子情緒時也不應該隨便否定他的情緒,應該告訴他,你不能理解他為什么要哭,可不可以告訴自己,并向他道歉。
二、控制自己情緒
1.首先要知道發脾氣并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導致更差的結果,比如當孩子哭的時候沖他大吼可能孩子就哭得更厲害了。其次要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孩子天生就會模仿,一個易怒的父母容易教出一個脾氣差的孩子。如果你每次生氣的時候都能夠很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平靜地指出孩子的問題,孩子的脾氣也會收斂。
2.當孩子哭時如果因為不耐煩而沖他發脾氣,只會給他帶去更大的傷害,在他傷心的時候你應該保持平靜然后溫和地去安慰他,或者靜靜地陪他哭完。
3.當孩子犯錯時我們自然會有情緒,但不要做情緒的奴隸,口不擇言只會激化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4.當我們情緒失控發了一頓脾氣之后需要給孩子道歉,讓孩子明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并告訴他自己發脾氣的原因讓孩子能夠諒解。
5.當我們想發脾氣的時候,告訴自己冷靜下來,并用正常的語氣告訴孩子你現在的情緒并表達你希望他能夠怎么做,比如:我現在非常生氣,因為你破壞了之前定的規則,我希望你能遵守之前的約定;我感覺非常傷心,因為你說話的方式太不尊重我了,我希望你能尊重你的媽媽。
或者你可以先敘述事情的客觀情況+自己的感受+給自己帶來的影響。比如:寶寶,現在已經很晚了,媽媽已經按照你的要求給你講了三個繪本又聽了故事,可你還是不想睡覺(客觀敘述事實)。媽媽現在感覺到很累,很想睡覺,也有一點煩心和生氣了(表達感受)。如果你今天睡得太晚,明天早上就可能會起不來,媽媽還需要花更多時間叫你起床,幫你做早餐(可能的影響)。你現在可不可以去睡覺呢?
并且注意敘述事實要客觀,表達情緒不攻擊,說明影響別夸張??傊偕鷼庖惨3值?。
三、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1.小孩子一般不懂得如何處理好自己的情緒,需要你去引導他,告訴他如何正確地表達。
2.孩子不順心就扔東西或者發脾氣,這是他不會表達自己情緒的表現,我們要讓他學會把情緒說出來,是不是生氣了,因為什么,然后應該怎么去正確地宣泄這樣的情緒,避免出現傷害自己,傷害他人,破壞物體的行為。
比如可以讓他把情緒用作畫的方式畫出來,畫完后對他說讓我們把這些“生氣”撕掉吧!或者放幾個軟墊子讓他踩,準備壓力球讓他捏。
3.只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什么才能讓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4.要了解孩子情緒背后的原因,并耐心地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不要因孩子惡劣的情緒大發脾氣,這樣只會使他的脾氣變得更糟糕。
5.孩子經常會用大喊大叫的方式來獲取父母的關注,如果他每次大叫都能獲得關注,就會一直用這種方式,這時候我們需要告訴他如何正確地表達他的需要,用大叫的方式是沒有用的。但是如果孩子好好地請求我們去陪伴他卻被父母忽視,導致他只能用大喊大叫的方式來吸引關注,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了。所以即便我們暫時沒有時間陪伴他也應該及時作出回應,告訴他為什么現在不能陪他,什么時候才會有時間。
也可以和孩子做一個約定,告訴他以后如果自己暫時沒時間理他而他又恰好有什么話要說時可以讓他先握住自己的手,然后自己會同樣握住他的手,讓他知道等自己忙完之后自然會回應他。
6.當孩子的情緒波動得厲害時,不要去嚴厲制止,不然只會適得其反,最好安靜地陪在一旁等他發泄完后再同他說話,告訴他你知道他因為什么而不高興了,但是我們應該怎么做,下次可不可以不要再發脾氣了。比如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剛剛很生氣,因為你想出去玩,但是現在已經很晚了,我們明天再一起去吧!下次你生氣的時候可以告訴我,不要再哭得這樣厲害了好嗎?”
7.在孩子難過傷心害怕生氣的時候,可以把他當下的情緒說出來,幫助他表達,并讓他能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緒,明白自己內心的需要。比如教他說,我現在很難過,我需要一個擁抱。
四、讓孩子學會獨立
1.孩子在專心玩?;蛘咦瞿臣虑榈臅r候不要去打擾他,給他一點自己的空間讓他和自己相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過分依賴孩子,打斷孩子的行為,破壞他的注意力,只需在他需要你的時候出現。
2.如果孩子太粘人,要教孩子學會獨處,給孩子一些任務讓他自己獨立完成,并在完成后給予一定的鼓勵。
3.剛買來的玩具先不要急于向孩子講解,可以先讓他自己探索,有時候只需安靜地在一旁觀察他就好,讓他不要過分依賴自己,學會放手。
4.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盡量不要插手,即使他笨手笨腳做得不好也不要替他完成,孩子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5.如果孩子一直被喂飯,就會失去吃飯的興趣,如果父母一直陪孩子做作業,孩子就會失去學習的動力。父母應該學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會獨立完成的快樂,變得更有自信。
6.如果凡事都替孩子做決定,將來會讓孩子失去自己的主見。不要企圖去控制孩子的人生,他自己的人生需要握在自己手里。
7.在帶孩子去做什么事情的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知情權,比如媽媽現在要給你換尿布了,媽媽現在要給你穿衣服了,媽媽現在要給你洗澡了,媽媽現在要帶你出門了,而不是不等孩子反應過來就給他換好尿布穿上衣服抱上就走,讓孩子一臉懵逼不知所措,完全是被動的狀態,失去了主動的權力。
五、允許孩子犯錯
1.孩子可以在犯錯中成長,犯錯的過程可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控制情緒的能力。
2.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就事論事地指出孩子的問題,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上“壞孩子”的標簽,或者用不好的言語給他定性,甚至人生攻擊。我們要告訴他每個人都會犯錯改正了就好,并在改正后給予表揚,不然孩子會認為“我就是壞孩子,就是什么都不好,就是不被任何人喜歡”,從而感到自卑。
孩子最初的自我認知形成是從父母開始的,如果父母經常說孩子不乖,你就是壞孩子,孩子就會認為既然我不是好孩子,那么我也不需要聽話。
3.犯錯的教育意義是在孩子搞破壞后告訴他要承擔后果,而不是自己替他收拾殘局,比如把水弄了一地后要讓他自己擦干凈。
4.孩子犯錯后不要一味地指責,如果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就應該原諒他,安慰他沒關系,下次做好就好了。
5.當孩子被批評指責時可能會懷疑你對他的感情,這時候需要強調你還是愛他的,不會因為他犯錯而不喜歡他。
6.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并不是有意識的。有時候只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因為他們知道只要自己搗蛋父母必定會來干預,所以我們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給予了他足夠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并非天生就該知道不該干什么,在孩子犯錯時要告訴他應該怎么做,為什么,不要沒來由的大聲喝止。
7.孩子打人可能是他還不能用語言很好地表達自己,他并不知道打人意味著什么,可能他只是想獲得對方的關注,父母需要教孩子如何表現友好,比如在家教他親親娃娃抱抱娃娃,溫柔地撫摸娃娃,不可以打娃娃。當孩子有打人行為的時候需要明確表達這是不對的,不要嬉笑而過,不然他只會以為打人能讓自己獲得父母的關注,會更喜歡打人。
8.如果孩子打人時用打孩子的行為來教育他,只會讓他以為打人的行為是對的,因為父母也在打人。
9.孩子在剛會走的時候喜歡觸碰任何他能觸碰到的東西,對任何東西都很好奇,這是他成長的必然階段,他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有什么問題,我們只要在孩子喜歡摸爬打滾的時期,提前告訴他哪些東西是危險的,不可以觸碰的,然后給他一個足夠安全的環境自行去探索,不要一直跟在屁股后面說這不能碰那不能碰。
五、正面管教
1.不要只是一味地對孩子說“不”,不停地否定孩子的行為,要耐心地去解釋原因,多向孩子解釋“為什么”,將來孩子說“憑什么”的次數就會變少。
2.當你想對孩子說不要干嘛的時候,思考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并幫他表達行為背后的原因和當下的情緒,然后告訴他為什么不可以這么做(這樣做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應該怎么做或者還可以去做些什么,不要一開始就單純地制止,可能他只是不知道正確地去表達而已,并非刻意要搞破壞。比如他想幫媽媽曬衣服卻把洗好的衣服扔了一地。
3.在孩子2-3歲時,孩子的獨立意識和物權意識在加強,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意愿,渴望能夠自己做決定,不希望凡事被大人控制和安排,經常不接受大人的決定,把“不”掛在嘴邊。這時候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多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些什么,少說“不”,給孩子多一點選擇的機會可以讓他自己做決定,不要事無巨細地包辦他所有的事情,他自己可以做的事情盡量讓他自己做。
比如與其說,“不要站在浴缸里”,不如說“我們坐在浴缸里洗澡,因為地面太滑了”。與其說“不要看電視”,不如說“媽媽知道你想要看電視但是今天看電視的時間已經用完了你可以明天再看,現在你可以關掉電視和媽媽一起畫畫嗎?”
與其說“我們吃早飯好嗎?”不如說“你早餐想吃饅頭還是雞蛋餅?”與其說“我們穿衣服吧!”不如說“你今天要穿熊貓圖案的衣服還是變形金剛衣服?”
不要強迫孩子學會分享,他還不能理解為什么要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也不要隨便把孩子的東西送給別人,要征求他的意見。在孩子和別的孩子一起玩的時候可以教他輪流的概念,讓他知道自己并不是沒有機會。
4.同時2-3歲這個時期也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喜歡強調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父母可以趁這個機會給孩子建立規則,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5.如果孩子一直說不要,可以引導他說要,比如:-今天要不要吃甜甜圈?-要!-你要不要和媽媽一起玩?-要!-你要不要去洗澡?他可能原先想說不要就會說要了?;蛘哂煤昧晳T的繪本來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6.當孩子與他人發生沖突時不要第一時間指責自己的孩子,先弄清事情的原委,不要讓孩子覺得連自己最親的人都不愿意相信自己。
7.當孩子還不大會說話,在犯錯時聽不進道理時可以在他犯錯后選擇忽視他,讓他意識到自己確實錯了。在他情緒奔潰時可以適當轉移他的注意力,在他還不能明辨是非的時候盡量去強化他好的行為不要去強調他錯的行為,不然他的關注點就會在錯的行為上,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錯。在孩子哭鬧時可以向他尋求幫助,比如:孩子在超市哭鬧時可以對他說“媽媽現在在買菜,可是我拿不動這個胡蘿卜,你可以幫幫媽媽嗎?”他乖乖配合完自己后鼓勵他,“哇,**真棒,已經是個大孩子了,都可以幫助媽媽了。”對于年齡小的孩子,教育他的時候說話要短小直接易于理解。比如遇到小孩搶東西,可以抱住他說“你想要**,不搶不搶,這是**的”。
8.在孩子不愿意干某件事情的時候可以把這件事情當作游戲來完成?;蛘呦茸约喊堰@件事做起來讓他來模仿。
9.不要把他人的優勢跟自己孩子的劣勢相比較,多贊揚孩子的優點少夸別人,不要讓孩子覺得父母喜歡別人家的小孩不喜歡自己。
六、正確鼓勵孩子
1.當孩子有好的行為時是需要鼓勵的,在他做得不錯的時候要給予積極的回應,不要只會一味地抓住他不好的行為。
2.不要總夸孩子“聰明”“漂亮”這些先天的因素而忽視后天的努力,不要只關注孩子行為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強調過程,讓孩子知道努力去實現目標的過程更值得被肯定,否則孩子就會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表現出排斥和恐懼,只愿意做自己輕易能達到的事情,害怕做得不夠好會受到批評。我們要學會鼓勵孩子多去嘗試那些不會做的事情,告訴孩子不要害怕失敗,失敗了也不要緊,只要努力了都值得被夸贊。
3.夸贊孩子可以這樣說:
(1)我看見:媽媽看見你剛到家就先拿出書來寫作業了。
(2)我謝謝:謝謝你在媽媽工作的時候很配合地自己玩。
(3)我相信:媽媽看到你每天都在數學上花很多時間,我相信你這次一定能取得不小的進步。
(4)你終于做到:你終于做到了**真棒真好真厲害,你的努力沒有白費!同時給予鼓勵與擁抱(親親)
七、如何向孩子提出要求
向孩子提出要求時可以用“我注意到”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比如:我注意到你的玩具還在地上,它們應該在哪里?我注意到你還沒有洗手,我們就要開飯了哦!
或者明確表達需要孩子去做什么,比如:我知道你現在想看電視,但是今天看電視的時間已經用完了,你現在需要去吃飯了。不要給孩子提供選擇,比如“我們現在去吃飯好不好?”那孩子就覺得我有說“不好”的權力。
八、打孩子有用嗎?
1.打孩子并不會讓孩子懂道理,即便打完聽話了也不過是因為打不過你所以暫時認慫。一味地只知道打孩子很可能讓孩子誤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手段,認為以大欺小以強凌弱就是政治正確的,這樣他在與別人產生沖突時也會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去欺負比他更弱小的人。倘若不加以指正將來說不定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2.就算打完孩子孩子的行為改善了,那也不過是害怕挨打為了討好你而不得不去妥協,在強者面前只能忍氣吞聲,但他在內心里依然不會認同你,不會理解為什么做錯了,將來可能發展成為討好型人格,變得沒有自我,內心壓抑。
3.通過打孩子來教育孩子,會讓孩子對父母有仇視心理,會懷疑父母對自己的愛,覺得父母不愛自己了,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不值得別人愛他或是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同父母大打出手,等你老了打不動了說不定他就反過來對付你了。
4.打孩子是最簡單粗暴不需要動腦子的行為,但是給孩子帶去的傷害卻是很大的。
5.真正的懲罰應該是讓孩子承擔犯錯后的直接后果,比如不好好吃飯就餓肚子,而不是打一頓后餓了仍舊給他吃,讓孩子以為即便做錯事了也不用自己來承擔責任。比如把東西倒翻了就該自己收拾干凈,而不是罵他一頓后自己收拾好了;不肯穿衣服就活該凍著,生病難受了自然會記住教訓,而打罵并不能讓他真正明白道理。
6.如果真的在自己情緒失控的情況下一時情急打了孩子,事后也要跟孩子道歉,并告訴孩子自己的行為是不對的,不可以學。
九、孩子受到欺負了怎么辦
當孩子受到欺負時不要教孩子以暴制暴,不然他就意識不到暴力是不對的。在他受到委屈時可以安慰他,幫他表達情緒“是不是不開心啦,應該告訴媽媽你不開心了(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情緒),需要我的幫助是嗎?”然后走到對方孩子跟前,平靜且堅定地對他說話,如果是對方搶了孩子的玩具,就告訴他,自己的孩子正在玩,讓他把玩具還回來,如果自己過于憤怒,用比較暴躁的語氣指責他,對方的小孩反而會更加叛逆。
十、如何指導孩子作業
教孩子題目時不要急于告訴答案,先聽聽他的解題思路了解他是卡在哪一步了。可以自己故意做錯幾道題讓孩子找出錯誤的地方。
附參考資料:
兒童教育知識點匯總(點擊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