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是一種人類用來表達思想抒發感情的一種藝術方式。文學的特征是:可以表達感情,增長知識,詮釋歷史,是時代精神和感情的結晶。
而讀書人就是要咬文嚼字的,所以才叫“文人”。
我不是文人,但我渴望成為文人,因為那是我的理想,所以我秉著一顆虔誠的心,時刻如履薄冰地行走在通往文學這條蛇行斗折的道路上,盡管沿途險象環生、荊棘密布,盡管前途無限渺茫、一片暗淡。
對于棄文從廚多年的我來說,簡書的出現,無疑給我們搭建了一個可以隨時書寫的平臺,在我感激不盡的同時,也是為了書寫方便,有據可循,我在網上訂閱了一本蘭賓漢著的《標點符號用法手冊》一書。
從此,我就好像擁有了尚方寶劍,一“劍”走簡書。初出茅廬的我不僅給簡書名噪一時的“無戒大叔”指出過很多錯誤,給竹露雨滴響(簡書伯樂)提過意見,我還給梅拾櫻老師(簡書版權、簽約作者)提過建議,她們的態度都很謙虛,運用字、符都很謹慎,對我的提議也是滿心接受。
可唯獨有一個簡書主編對待文學的態度隨心所欲。不但沒有做到咬文嚼字,而且對我給他指出的錯別字不以為然,一副敷衍了事的樣子。
蘭賓漢著的《標點符號用法手冊》一書,詳細地記錄了郭沫若在《正標點》一文中描述標點符號在文中作用的原句,“標點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時還在其上。言文而無標點,在現今等于人而無眉目。”
作為輔助句子的標點符號尚且是眉目,那么錯別字更是臉了,你說你連臉都不要了,你還當什么主編!
魯迅先生就非常重視標點符號的作用。他的小說《藥》寫完以后,專門寫信請語言學家對自己小說中的標點符號加以修改訂正。他在致錢玄同的信中說:“送上小說一篇,請您鑒定改正了那些外國圈點之類,交于編輯人;因為我于外國圈點之類,沒有心得,恐怕要錯。”
我們不怕錯,我們怕的是你對待錯誤不端正的態度。我所在的簡書文學社群里,每一個人都愿意為自己的每一個沒有爭議的錯字、錯符付費;因為我們懂得閱讀是選擇,寫作即分享。
大家選擇看“你”文章其實有很多原因,比如高顏值(就像我,哈哈哈),比如好文采(就像別山兄),還比如高頭銜(就像你)……想看的理由有很多,可你寫作分享后的態度著實讓我為你著急!
想想一個主編對待文字,文學都是如此的不屑一顧,那他審出的稿子該是什么樣子!前些天我看了簡書專題主編半朽的《閹割》,很受啟發:引人入勝的題目,腦洞大開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節,我不僅情不自禁地贊賞了他,還特意調侃了一下他。
看過人家的文章后,我就知道“我”經常被首頁拒稿的原因了。
如果簡書寫作者五花八門是大勢所需,那么簡書主編參差不齊就是監管不嚴。
我就納了悶了,同樣是主編,差距咋就這么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