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國文化扎根于基礎教育的沃土
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讀完了錢穆先生寫的《中國文化精神》。我看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應該讓這種文化精神根植于中國基礎教育的沃土,讓中國的基礎教育浸潤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之中。
書中說到,中國文化就體現在中國人身上,就像英國文化也體現在英國人身上一樣。從中國人身上就能看到傳統的家文化,國文化,中國文化看中如何“做人”;西方文化看中如何“成物”。因此中國文化更重在“踐行人道”;而西方文化則更重在“追尋物理”。讓我想到大學老師說的,希臘哲人在愛琴海邊上思考著人與物的關系,印度哲人在恒河邊上思考著人與神的關系,而中國哲人則在黃河邊上思考著人與人的關系。
可以看出來中國文化更注重的是精神,做人。這就是中國文化偉大的地方,做人得大家做,所以要無條件的做。我們今天,還能學做孔子,至少可做一不賢的孔子,復興中國文化的大道就在此。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著現實和深遠的重大意義。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完整性,先要學“為人”。學為人,要“盡人道”。中國文化的完整性,寄托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每人可以影響其他人。窮則獨善其身,先影響我自己,其次可以影響到我家,影響到我朋友。 達則兼濟天下,就從這里達去。范仲淹為秀才時有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顧亭林有言:“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從這些流傳下來的名句中,就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化的一種士的理想與培養。我們現在提倡文化自信,我覺得首先就要弘揚我們傳統文化中的士精神。
看完這本書,才發現自己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竟了解的那么少,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身上都有很好的體現。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從身邊的學校教育開始抓起。少年兒童,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同學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間文化環境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同學們對身邊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繼承和發揚了。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我們在校園可以進行一系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讓少年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化為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少年兒童,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同學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間文化環境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于他們成長的。同學們對身邊傳統文化知之甚少,更談不上繼承和發揚了。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從娃娃抓起。我們在校園可以進行一系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各個環節,讓少年兒童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精華,內化為自己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