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全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齊聚一堂。
有記者問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兒園?!?/p>
記者愣住了,又問:“您在幼兒園學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數家珍地說道:“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后要休息,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是這些?!?/p>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回答。作為一個科學界世界級最高獎項的獲得者,他學到的主要東西不是在大學,也不是在實驗室,而是在幼兒園。無論用謙遜還是懂得感恩來形容他,都證明了一點,學前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深遠。
如今,“街上大學生一抓一大把”,人們都在感嘆大學生的質量遠不如從前。除了因為學生本身對機會缺乏感恩的心和對學業缺乏敬畏的態度之外,學生的大幅擴增,老師對此也感到分身乏術。所謂的高等教育成了一場“放羊式”教育,除非對自己未來有明確的規劃,否則真正能學有所成的寥寥無幾。
而細觀當下學前教育事業,其欣欣向榮的局面反倒令人稍覺安慰。如皮卡察所說,在幼兒園他學到的是一些根本的東西,也正是這些最基本的東西,讓他在漫長的學習研究過程中明確知道自己該做什么,要如何做。也正因如此,在人人都聲稱自己是“大學生”,卻少有人具有與專業要求相匹配的素養的今天,如果說孩子一生只能上一所學校,且又不得不上的話,它一定是學前班了。
學前班延續著幼兒園,又區別于幼兒園。在教育學生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技能的同時,它更注重的是孩子獨立生活、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也會綜合孩子升學的情況,給孩子設一些要求指標,有的放矢。就像創音天使文化藝術中心學前班,老師們以自己對教學的熱愛和對事業的敬畏精神,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上以身作則,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自律、自立。針對孩子升學后即將聽從老師指令的情況,學前班老師以五遍為基礎,減少每個指令重復的次數,“讓自己少啰嗦”,爭取在孩子學前班畢業時,老師能夠“說一不二”,讓孩子能聽懂要求。
大學雖有“使人棄舊向新,使人道德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的美譽,但在自律成為個人成功與否關鍵因素的今天,只有讓孩子從學前班開始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如何去做,進入大學,才不會枉費四年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