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英的困惑
小英一畢業就來公司工作,轉眼已快兩年。因為工作需要,常有一些溝通,跟她慢慢熟絡起來。
小英工作態度很好,做事很是認真,經常因為工作上的困惑和問題,跑來詢問我的意見。“小K姐,事情很多、很雜,一些重要的事情沒時間做。老要加班,經常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工作,我該怎么辦?”
“時間管理出了問題吧。”我跟她介紹了四象限的時間矩陣,并鼓勵她要多主動跟主管溝通、多匯報工作進度。
一段時間后,小英來跟我說:“小K姐,我知道要按緊急和重要兩個維度來劃分任務,也不是我有拖延癥。我只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太想把事情做好了。從小養成的習慣,每做一件事,都要做到最好。雖然我知道眼前的這件事沒有后面那件事重要,但等我努力把這件事做完美,后面更重要的事情卻沒多少時間處理了。”
“還有,越是重要的事情,越想把它做得最好,就越遲遲開動不了。一定要構思完美,才可以動手。這就造成我經常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任務。這很痛苦,我該怎么辦啊?”
工作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人,因為自己心中“完美”的標準,或者反復糾結,遲遲不肯動手,造成做事速度太慢,被人貼上效率低下的標簽;或者耗費大量的時間在不太重要的事情上,導致重要的事情沒有時間做或只能匆忙完結,被人認為能力不足,只能做好小事。
我想在這里大聲說,請停止你所謂的“完美”,你可以更優秀!
也許會有朋友像小英一樣,已經意識到這些問題了,可這種習慣很難改變,該怎么辦呢?
2.無意識“優秀”是一種懶惰
有這種思維習慣的人,很多是在家教嚴厲的環境下長大的乖乖孩子。
他們對老師、家長言聽計從,奉每一句話為金科玉律,只要大人說過的話,完全不經過思考,全盤照收、照做就好。長此以往,習慣了按照指令做事,一方面喪失了主動思考的能力,另一方面把“讓別人滿意”作為評判的主要標準。
會有人說,我從小就被教育做事要全力以赴,從小處能看到大品行,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做好,我已經養成習慣了,任何事不做到我認為的極致,就不能停止。
對于這些人,我想說的是,任何觀點和思想都有它適用的前提條件和假設,如果不加以分析和思考,盲目照搬,這是一種思維的懶惰與推脫責任的借口。
沒錯,正如當前流行的那句話,“不要讓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拉磨的驢和奔跑的馬都很勤奮,但拉磨的驢卻去不到遠方的田野。
請從現在起,不要再以此為借口,勇敢的正視與努力改變它。
3.在更大的視野里審視眼前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不得不按事情的緊急程度去處理問題,而不是按照重要程度自主安排工作順序。
這就會造成“完美主義者”在優先處理的不太重要的事情上用力過猛,一些重要的事情上卻沒有充裕時間來發揮出自己的能力與水平,失去了很多本來可以施展才華的機會。
明白這個問題以后,應該增強自己“在更大的視野里審視工作”的意識和能力。所謂在更大的視野里審視,就是要具有兩個方面的整體意識。
①一個整體意識是個人維度上的整體視角,從自己的價值觀來判斷,眼前這件工作是否是重要的,對自己長期發展是否有幫助的。
②另一個整體意識是企業維度上的整體視角,從企業發展的角度來判斷,眼前這件工作具有多大價值。
個人維度和企業維度上都重要的事情,我們要盡全力去做得完美,這是一舉兩得、成效最大的地方。一個維度上重要的事情,要么對個人成長有利,要么體現崗位價值,我們也要做得不錯。兩個維度上都不重要的事情,不做或者少做,不能不做時要省著時間做。
沒有背景,時間就是我們可以用來投資的最主要資源。我認為,優秀是要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最大的成效。對個人,這意味著能力提升更大、經驗積累更快。對企業,這意味著增加更多產出,提高生產效率。無意識“優秀”沒有判斷和取舍,于公于私都是在浪費時間。你的單位時薪乘以完成一件小事花費的時間,這就是企業為這件事支出的直接成本,想一想,值么?
同時,評價一件事情做得是否恰當,并不是只有“好”一個標準,而是有多、快、好、省和安全等等多個標準。無意識“優秀”的人,只用“好”來評判所有成果,就如手里只拿著錘子的人,看一切問題都是一顆釘子。
先從每天的工作計劃開始吧,判斷每件任務的重要性和評價標準,再做好時間分配,讓自己有這樣的一個整體意識,以免陷入某件事情出不來。下班的時候,再回顧一下,任務判斷和時間分配是否合理。同時,每周、每月都可以按這種方法開展回顧,不斷地強化和優化,增強自己的整體意識和全局規劃能力。
你看,在一件具體的事情上死磕不一定通向優秀。埋頭拉車前,先抬頭看好路。
4.重要事情也要有關門時間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截止時間,不要無休止的做。就像考試,總有交卷的時間。
超過一定程度,努力的邊際收益也是遞減的。過了規定的時間,這件事的價值很可能就不再如前了。《麥肯錫方法》有一句話,不要妄想燒干大海。當超過拐點后,投入的時間不能帶來相應的收益,事情的重要性開始下降,我們需要適可而止,把時間投入到新的重要工作上。
有了關門時間,效率會更高。合理的時間限制帶來良性的壓力,我們能夠調動全部的注意力,更高效處理眼前的工作,更好的發揮潛能,提高我們的創造性。
你要在規定的時間內盡自己可能做好,讓這件事完成它應發揮的作用,達到目的就可以,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
5.先做,再優化
永遠記住,做是第一步,做總比沒做好。
如果一件事,你反復糾結,不肯動手,最終到規定的時間不能完成,那比不完美更加糟糕。
你可能面臨兩種情況:
①這件事是否比較明顯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也就是結果很有可能達不到自己的“完美”標準。
如果是,除了加強學習,你要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告訴自己,做得不完美好過告訴老板什么都沒開始。并且,做完以后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想辦法修改提高。
做的過程也是增強自己實力的過程。再修改時,支撐你的是得到提升的新能力,你對任務的把控將更進一步。
②這件事沒有明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但我想一步到位。
如果是,你需要培養迭代的意識。
先做,再優化,是更有效率的方式。如果每做一步都要做得完美,你很可能在最初的一小部分工作上花費大量時間,從整體上看,這樣的投入產出比很低。
曹雪芹寫《紅樓夢》“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小米每個星期更新一次MIUI,7-11數十年持續完善服務標準,幻想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要“先摘好摘的果實”(《麥肯錫方法》)。
而且,總想著要最完美,工作的難度會嚇倒我們,遲遲不愿動手。抱著盡快有個不完善的初步方案的想法,會降低我們對工作難度的認識,再完善時也不會覺得有多難。
同時,當有了初步方案,再請別的部門、別的同事幫助時,得到的建議也會更具體、更明確,有利于我們更好的做好工作。
請相信,當你要求自己迅速完成以后,你會發現做得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多幾次后,你會嘗到甜頭,情況慢慢就會有所改觀。但一定要邁出最初的步伐。
6.結束語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你付出100%的努力。堅持二八原則,平均用力是主次不分、邏輯不清的體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你需要越來越多的面臨職場、家庭的各方面事務。如何判斷取舍,決定了我們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那些讓我們羨慕的大神級人物,都有很強的目標感、計劃統籌和時間管理能力。
其實,有這種追求“完美”思想的人,往往都是對自己有較高的要求與期待,做事認真、不甘人后,可是如果不注意,卻會喪失很多本屬于自己的機會。
讓我們從大處著眼,發揮出自己的潛力,成為一個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