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次想提筆寫PS寫不下去,又跑到樓頂去吹風。時光荏苒,在樓頂上看到其他人的概率越來越大。大概是所有人都是越長大越容易一個人吧。
時常在想為什么會害怕,總是找不到來源。想起上次問學長,學長說我需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來是因為太多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在干擾。一瞬間就特別懷念十四五歲那種年少時光不顧一切的瘋狂。
那個時候的我是什么樣的?敢愛敢恨,喜歡就恨不得告訴全世界,討厭就從不掩飾深入骨髓的討厭。現在在學著和以前一樣。只是懶得在不感興趣的人身上浪費時間,所以很難再討厭一個人。從不吝嗇表達好感和善意,也從不害怕面對和表達自己,卻再難和別人親近。
最近覺得是自己在足夠深的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構建的世界觀足夠復雜,復雜到足夠給自己帶來了虛假的安全感,讓我不覺得那么孤獨,又在一點一點加重我的孤獨。申請季逼著我面對一個很殘酷的問題:如果這種虛假的安全感被擊破,我還剩下什么?我沒有答案。
和以前的孤獨感不同。以前的孤獨感是一種帶著希望的絕望,絕望下隱藏著激烈,是一種與世界沒有連接的感覺。現在的孤獨,是一種平靜的絕望。嘗試過以后,大概是接受了一個殘忍的現實:我確實就如我一直以來擔心的那么無趣。以及我終于讀懂了自己的無趣是什么。大概知道問題在哪里,覺得問題沒有那么可怕,就不那么害怕了。
因此還會去做很多嘗試吧。去做所有人覺得不是我會做出來的事情。我也不知道怎么能找到答案。如果我知道了,我會去告訴更多人,因為我曾經那么渴望有人可以在我迷茫的時候告訴我應該怎么辦。
不知道什么原因的恐懼感比知道來源的恐懼感要可怕地多。后者我們叫做恐懼,而前者我們叫做焦慮。一方面,渴望被關注、被理解、被贊許、被需要,一方面,害怕被忽視、被誤解、被批評、被拋棄。很多恐懼感是無名的,不知道起源于哪里,不知道如何被潛意識推理到現在,不知道如何面對。
開始理解這種恐懼來源于完美主義傾向的本能,是一種覺得應該全知全能的自戀。而現實總是會讓我們發現我們沒有那么好。完美主義的本能容易讓人只關注0和1的差別,而忘記這個世界從來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明白了這一點,才能接受自己其實沒有那么好,所以自己其實沒有那么糟糕,所以自己已經做的很好了。
自己哪有那么被別人關注。想表達就表達好了,想了解的人自然會看,不想了解的人并不會在意。努力和這個世界對話,可能是我做過的最正確的一件事情。
治療焦慮的過程經常需要暴露恐懼感修正認知。其實告訴這個世界我很恐懼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事情。大部分人不會在意,在意的人會經常覺得原來他和我一樣而產生共鳴。
但是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面對這種恐懼感并不容易。大部分人并不需要一輩子面對他們。有些人,比如我,因為基因和價值觀,必須要在很早很早開始就面對這種恐懼。太多太多被推向風險和壓力的博士生們和創業者們也被迫面臨,所以這兩個群體的焦慮也很嚴重。這是殘酷的命運選擇,也是難得的機會,所有東西都是雙刃劍。
怎么跳出這個陷阱,我沒有答案。我還記得我上次跳出孤獨感,是因為被暴露在突然加深的孤獨感下,開始發現自己其實沒有那么弱,自己的內心已經足夠強大到可以一個人面對,不需要再依靠一段親密關系。于是這種孤獨感就自然退場了。
所以我在想,我現在面臨的恐懼、孤獨、空虛,可能是同源的。源頭在哪里我不知道,但是我已經大概知道是什么樣子。不過悲傷的是敵人更強大。潛意識還是會藏著很多很多東西,而且越來越狡猾,隱藏地越來越深。
所以如果人害怕被看穿,那么人本質上是安全的,因為自己的潛意識連自己都不懂。可是也會擔心會不會當局者迷。想來也不一定,任何人都只能了解自己的一面,很難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所以心里其實還是害怕的。也害怕暴露出來的時候被否定。也確實收到很多否定。反而是面對這些否定,自己的自我保護機制才能被喚醒,自己和自己才能統一戰線說,我做的沒有錯。
可是即使是害怕我也要面對。因為我追求與眾不同的更好。我想做一個真實的人,而這一點并不容易,需要面對自己內心恐懼的勇氣,也需要堅持到底的執著。在真正面臨這些我已經有準備的問題面前,我其實是不焦慮的。
所以說,這場漫長的自我拯救的本質,不僅僅是了解自己,也是了解這整個世界。帶著這個問題去尋找答案,我覺得我沒錯,我也相信我自己不會做錯或者做錯了無法挽回。我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不可能不犯錯,可是也不意味著錯誤都是我的。
理性這個東西真的是太有用了。其實自己的追求沒有錯的。自己的專業給自己帶來了理性。只是這個世界的理性有千千萬萬個維度,不能局限在現在的眼界里。既然困惑,就說明自己還沒有找到答案,所以需要繼續去嘗試。我準備好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