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已入深秋,桂子香亦隨著陣陣秋風秋雨層層褪去。陽光下漫山的銀杏葉肆意飛舞,那是它們最后的倔強,也是世上最棒的圓舞曲。在小山背風坡的石板上,一坐便是一下午,像是入了定,不肯醒來,不愿離去。
黃昏時刻,沉默著望向遠處的晚霞,我想起了很多事,開心的失落的,美好的絕望的,回憶一幕幕散開,且做一次歲月的觀眾。我總覺得“回憶”是個虛化的詞,飽含著濃厚的主觀色彩,要么鍍上天使的光暈美化了,要么染上惡魔的顏色黑化了。
早在年初便嚷嚷計劃著要來個gap year,想了不成熟的計劃A和計劃B,最終擱淺,就這么邊走邊看隨遇而安,來了個半間隔年。“原諒我如此匆匆,只因我依舊困惑”,在夏末半間隔年落幕的時候,我在心底對自己如是說。那個時候心中的不安和痛苦,到現在還記得,即使如今重新工作,難再有那樣的心情。只是,如今依舊迷茫,依舊害怕渾渾噩噩。
我拿起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反復咀嚼,反復誦讀,就像小學六年級時語文老師要求的那樣。“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在逃去如飛的日子里,在千門萬戶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么痕跡呢?我何曾留著像游絲樣的痕跡呢?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地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么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
如今的我也與自己相處了八千多個日日夜夜,勉強算那個時候朱先生的同齡人吧,可是斷然不敢與那時的朱先生相提并論,唯一感到平衡的是:二十幾歲的朱自清,原來也曾是這般迷茫和彷徨啊!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每每讀到此處,總是不自覺想到更小時候學過的課文《和時間賽跑》,“所有時間里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
那么時間于我們,我們于時間,到底有什么意義呢?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在這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我們的悲歡喜樂,又是為了什么?
what’s for?不能平的,聰明的你,能否告訴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