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薄的鏡片背后,一個桀驁不馴的眼神,用冷冷的目光看著這世間的流言蜚語;不反擊,不抱怨,只是冷笑著看著那些似跳梁小丑般的人,在肆無忌憚的攻擊他,在信口雌黃間胡言亂語。這是讀他的書很容易感受到的場景,這種孤獨者的痛苦和至上的精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理解,所以總會有人以偏概全的來對待他;用自己的想法來衡量他。
所以,他有痛苦的掙扎,有自己的苦衷,所以他期望最后在世間找到一個屬于孤獨者的凈土,沒有打擾,沒有榮耀,只有文字和他。而那個曾經實現了的夢是在一座深山背后,是在一座殘破的木屋里,是在中華幾千年的文明里,那就是他在避難時找到一方樂土,可那里也終究被剝奪了,他還是孤獨的行者,在路上孜孜不倦的尋找,尋找……
這是一種悲哀,也是一種文化里的現狀。
我讀他的書,聽他的故事,陪他流淚,但是我沒有太大的憤恨,只因我不了解他的人,不了解他的事,所以我不能妄下結論。我讀過他的書,看過他寫過的故事;但我對他沒有深刻的理解,因此我并不打算為他辯駁,我只是從他的書里讀出,從他的故事里看出,他不是他們眼中那樣不堪的一個人。只是一個文化里孤獨的行者,在完成著屬于自己的救贖。
他就是一代文化學者——余秋雨。
一個人看這世間的變化,一個人走過大好河山,一個人,一個背包,一個背影在不經意間就成了永恒。在路上有壯觀但更多的是孤獨,在路上有陪伴但更多的是分離,在路上只有永不言棄才能方得始終。如若你想要成長,如若你想要捫心自問,去讀余秋雨的書吧,這是多好的一個機會。
一個人看家庭的變遷,一個人感受家人的悲歡離合,沒有訴說,沒有抱怨;在他心中有幸福也有痛苦,在他書中有故事也有文化,在夢里有他也有她。讀余秋雨的書,是讀一部歷史,是看這近世間的點點滴滴的變化;哭,是正常的,有那么多的沉重故事怎能不被淚水浸泡;笑,也是正常的,幸福和快樂并不是離他那么遙遠,命運也會有光顧的時候。有多好又有多沉重。
從《千年一嘆》看余秋雨:
余秋雨對中華文化有著深沉的熱愛,所以他甘愿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這世間的文明;所以他甘愿被無盡的危險包圍,而不知后退,不僅是不知更是不能。這需要勇氣,更需要舍身無畏的付出。這是他走過的路,更是他付出的勇氣,用一己之力而呼吁對文明的關注。單單從這一點來說,人們就不應該用有色的眼鏡來看他,不應該來泯滅著文化里的良知。
從中國出發,走過漫長的黃沙地帶,在烈烈西風中訪遍西部的西域小國;任黃沙掩埋身后淺淺的腳印,任狂風吹亂整齊的頭發,任陽光蒸發臉上的淚水。這只是開始,結束仍遙遙無期。在這里,在這孤獨的荒漠里,淚水和黃沙上的腳印一般,留不下太深的痕跡,只是淺淺的存在,只是短暫的存在,在時間的摧殘下很快很快的就消失不見,你甚至會懷疑它們真的曾經存在過嗎?
他就是在這里走過了很久很久,為了尋找遺失的文明,為了喚醒麻木不仁的那些人;所以他拋卻了自己的過去,暫時拋卻了親情和愛情和友情,放下了很多很多,然后義無反顧的踏上這條路,這條充滿死亡和孤獨的路。
在漫天風沙里,望著你遠去,我竟悲傷的不能自已;山窮水盡,旅途慢慢,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樣子。
在離開戰火漫天的伊朗后,即將進入另一個新的國家,他的名字叫做敘利亞,他送他的妻子馬蘭離開,送她回他們溫暖而又溫馨的家。她在車內看著他,他在車外看著她,她在流淚,他在微笑。一個國家級的藝術演員在這里卻無法強顏歡笑;一個妙筆生花的享譽國際作家的作家在這里,卻說不出安慰的話語,生命在這些國度里可以說是一文不值,生活在這里是一種奢求,在這里更多的是生存。
離開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可再見又是那么難,前途未知,生命那么脆弱;誰又能預知未來呢?
誰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那一個會先來,所以離開太難過,所以想要珍惜現在。
從《千年一嘆》里,不僅僅能看到文化的不同,文明的別樣風采,更能看到這世間的悲歡離合。同樣從這點點滴滴的話語里能看到他,對于親情,對于愛情,對于生命的思考,他是一個人卻也做成了人這一類高級生物,所很難做到的事。在他離開中國,在黃沙西風中走遍大好河山后,在喜馬拉雅皚皚白雪中,風塵仆仆回到中國時,我只想說:“敬意由此而生”。
從《吾家小史》看余秋雨:
在浙江有一個叫余姚的地方,那里有一條美麗又雅致的小溪,叫做上林溪;那清澈的河水洗滌著綿延了幾千年的瓷片,破碎卻又殘破的美。綿延的山林中不乏楊梅,成熟的季節里,連山都似乎被染成了深紫的顏色;讓我不經意間想起了那家鄉成串的藤蘿花,顏色雖不同,卻一樣的淡雅,清新。
在山下的村莊中有一戶不起眼的人家,那里的老屋里曾經出生過一個叫余秋雨的人,他的存在給了余姚別樣的顏色;他的存在是幾百年前王陽明的延續,一代大家就此而生,唯愿就此而終。
故事很長,有淚水也有歡笑;看的人在寂寞冷雨中靜靜的看,默默的哭,不讓淚水肆意妄為,卻也不能平心靜氣,只因那故事太過于沉重,以至于讓我忘了它是文學。一個人用筆記錄下家庭的過往,用一幕幕的戲來掩蓋創傷,卻忘了流動的血液里有些淡淡的,卻磨不掉,忘不了的憂傷,讓讀書的人在不自覺的冷雨中,感到莫名的憂傷和戰栗。
一個家庭的興衰變遷,幾代人的浮浮沉沉,在無聲的上演著生活的現實;讀書讓我從別人的家史中,看到這近世的變遷,看到許多不被揭露的事實,也看到他的一路成長,多好又有多沉重。
我一直認為也一直堅持,應該拋卻世俗的觀念來讀書,只是單純的看過去的文明,感受他走過的路,而不是揪住關于他的閑言碎語,就耿耿于懷,念念不忘。在我看來只有為讀書而讀書才能讀書,這樣才能感受和了解文化。
散文有別樣雅致之美,而不是八卦娛樂周刊,所以不要去過多的窺探關于他的私生活。而是在優雅的詞語間,感受這別樣的美麗,去走近,去認識一位叫做余秋雨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