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現實。
我們需要努力,也需要懂得休息,但還有一點也很重要:提高自己的基礎能力。
一、凈化心靈是最重要的基礎能力
我這里說的基礎能力,不是指懂得多少知識,而是指凈化心靈的能力。
心靈凈化,對內,可以使自己精神快樂,大腦功能得以高效發揮;對外,人際關系更加和睦,減少彼此無謂的煩惱。
凈化心靈,通常被認為是道德層面上的行為,也是佛教所追求的。但以前通常并沒有被認為是人的一種基礎能力。
說到人的基礎能力,大都理解為競爭能力,而佛教并不主張競爭。
這里要說明的是,凈化心靈是人最重要的基礎能力,在現代社會尤其如此。
我們的競爭能力,主要由大腦的發揮來決定。
什么能干擾我們大腦的運行?
情緒!
什么能激發我們的情緒?
各種外界刺激。
現代社會,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因此外界刺激越來越多。不管它們是好是壞,我們的大腦都承受了越來越大的干擾。
基于這樣的現實,充分發揮我們大腦的功能的關鍵,已經轉移到能不能成功減弱這些干擾這個問題上。
我們在這里能占得先機,就可以比別人更加有利。這就是競爭能力的增加。
認為凈化心靈只是道德層面上的概念,那是過去的事,或者說是古代的事。那個時候,沒有那么多外界刺激。
即使那個時代,也有寧靜致遠的說法。用現代的表達方法,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內心的寧靜可以使人更具競爭能力。
二、凈化心靈的物質解釋
根據現代腦科學所揭示,人的大腦是一個三層結構。其中第三層新皮質(neocortex)是我們分析解決問題中心,占據96%的質量。這是我們競爭能力主要成分。
第二層里面有個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是我們凈化心靈的對象。情緒由它發出,它就是我們大腦里面干擾的來源。
因此,凈化心靈,本質上是物質層面上的行為。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受到外界刺激,就會發出情緒。情緒是一種物質,流經我們的身體,可以強烈影響新皮質(neocortex),很多情況下,構成對我們競爭能力的損害。
這就是為什么凈化心靈可以提高我們競爭能力的原因,也是我們為什么需要凈化我們的心靈的原因。
情緒是一種關鍵物質。它并不是進化出來跟我們作對的,相反,它是用來保護我們。情緒是人的利益保護機制,當我們利益受損時,就會有令我們不舒服的情緒產生。新皮質(neocortex)注意到,就會想辦法來應對。但是,情緒有可能直接指揮身體作出反應。情緒本身沒有思考能力,如果它處于強勢地位,就會出現災難后果。這就是我們遇事必須冷靜的原因。新皮質(neocortex)接受到情緒發出的信號需要時間,分析判斷也需要時間。除非萬分危急,我們都應該等一等再作出反應。
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成熟于幾千萬年前,這是必須要注意的。那個時候人還沒有成為人,只是一種不太高級的動物罷了。其所處的環境非常惡劣,因此進化出了發出情緒這樣的自我保護機制。但今天,人所處的環境已經大不相同,所以,大腦結構與外界環境有一個錯位。心理學上有統計,96%的負面情緒或者是不必要的(虛假)或夸大的(部分虛假)。換句話說,情緒告知我們的利益損害,只有4%是完全真實的。這可以解釋為什么人與人之間有數不清的誤會。
大腦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與外部環境的錯位,正是我們凈化心靈的必要性依據。
凈化心靈,就是要削弱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的強勢地位。我們不是不需要自我保護機制,而是需要合理的自我保護機制,要防止它對我們大腦中新皮質(neocortex)的思維過程產生過度干擾(這就會削弱我們的競爭能力)。
三、凈化心靈對記憶能力的促進
作為人的自我保護機制,情緒的作用本來是正面的,只是由于它形成于遙遠的過去,表現出來有時候很激烈(有的人表面上并看不出來,實際上內心強行壓抑,更具危害)。我們凈化心靈目的在削弱這個激烈性,并不是消滅情緒。
情緒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正面作用:與記憶能力密切相關。
情緒不單單有壞的,也有好的情緒,更有許許多多一般的情緒。
任何事物必須能引起情緒,才可以進入我們的記憶系統。
也就是說,我們在情緒這個方面表現得不好,將損害我們的記憶能力,從而損害我們的競爭能力。
由于認證記憶的情緒,絕大多數都是一般的情緒,太過激烈的負面情緒會對這些情緒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大樹底下無豐草就是這個道理),從而就會損害我們的記憶能力。
因此,凈化心靈,顯然也能增進我們的記憶能力,從而增強我們的競爭能力。
四、怎樣凈化心靈?
凈化心靈在道德上都導向善良。
一般認為,善良是利他的。但從前面的分析,它能提高我們的競爭能力,所以它也是利己的。
這就可解釋這樣一句話,對他人好就是對自己好。
善良可以減少負面情緒的發生,從而也就減少了新皮質(neocortex)受到的干擾。
注意善良不是簡單盲目的信任,我們要知道,還有4%對我們的利益構成真正的損害。
凈化心靈最主要的功能是防止我們情緒的激烈發作,這種發作,對于新皮質(neocortex)構成極大的干擾,對于找出正確的應對方法毫無幫助。
既然凈化心靈是物質層面的行為,我們當然可以找出物質的方法。
最簡單易行的,就是聆聽音樂。
五、為什么音樂可以凈化心靈?它有相反的作用嗎?
音樂不以說理的方式來傳播,而是通過薰陶及感染的途徑傳播,音樂是沒有國界的,音樂對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是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音樂可以表達我們內心深處的感情,不論是唱或奏或聽,都內涵著及關聯著人們千絲萬縷的情感因素。為什么音樂能表達人們的感情呢?因為音與音之間聯接或重疊,就產生了高低、疏密、強弱、濃淡、明暗、剛柔、起伏等等,它與人的脈搏律動和感情起伏等等有一定的關聯。因此我們可以說音樂有著無法用言語所能形容的影響作用,特別是對人心理的影響。
英國詩人馬·普頓爾曾說過:“音樂的力量能馴服兇猛的野獸,能使野豬收斂怒容,能使雄獅火氣頓消,對著歌聲洗耳恭聽。”因此,有人說“音樂是天使的演說”。
然而莎士比亞曾說:“音樂有一種魔力,它可以感化人心向善,也可以誘導人走上墮落之路。”
所以選擇合適的音樂很重要。
音樂的最基本要素是節奏和旋律。因此節奏和旋律決定著音樂對人影響的好壞。
六、應該選取什么樣的音樂?
音樂本身并不是為了凈化心靈而生的。
概括地說,它有兩個取向,使人安靜和使人亢奮。各有不同的作用。
前者是我們可以用來凈化心靈的,后者就不能。
近代許多科學家研究了音樂與心理學、生理學的關系。如H、M、Sutermelster(1951年)發現大調樂曲可引起脈搏,呼吸增快,小調樂曲則使其減緩。H、Weihs(1954年)指出旋律優美,音調不很強的音樂能促使副交感神經進入優勢狀態,音調強烈、旋律起伏激烈的音樂使交感神經系統占優勢。美國的醫學家曾做過一個試驗,即把從事爵士樂、搖滾樂的樂隊隊員做腦電圖、心電圖測試,發現這類音樂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心律不齊、腦電異常者占93%以上。而且現在的許多流行音樂勾牽人的七情六欲,讓人情緒起伏波動,心神不寧,不利健康。
為了凈化心靈,需要選取那些緩慢、寧靜、清新、淡雅、自然韻律的音樂。
比如佛教的音樂。
佛教音樂就是為了安靜目的為創作的,這與一般音樂不一樣,一般的音樂,總會有不同速率的變化,而佛教音樂沒有,它們的速度是固定的。
個人覺得Enya的一些歌曲也很好。
成年人的心律在60-100之間,平均為75。我們選取的音樂節拍速度也應當在這個范圍內,個人認為更慢一些也可以。
不能選取快速的音樂。
樂譜上一般用意大利文標注速率。
下面列出音樂節拍速率,作為選擇音樂的參考(數據是每分鐘大約節拍數):
Largo 最緩板 46
Lento 緩板? 52
Adagio 慢板? 56
Andante 行板? 60
Andantino 小行板? 66
Moderato 中板? 96
Allegretto 稍快板 108
Animato 活潑生動(風格表示) 120
Allegro 快板? 132
Vivo 甚快板 160
Presto 急板 184
Prestissimo 最急板 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