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婦女組織全球親善大使”安妮·海瑟薇亮相聯合國發表演講,呼吁給男性休產假,讓父親能更多地承擔陪伴和教育孩子的角色,而不是把家庭重擔都交給女性,而且男性產假也能減輕女性職場歧視。
不知道大家怎么想,我覺得挺好的。
女性在職場里容易受到歧視,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女性身上捆綁著太多的“弱勢關注”:
女性的經期常伴有疼痛,于是大家呼吁應該給職場的女性放“姨媽假”;
女性要懷孕、生孩子、陪孩子,于是職場里的女性有了產假和生育補貼;
女性天生母性光輝,媽媽就是舍不得離開孩子,媽媽所在的公司理應體恤……
擁有著這些福利,到了生育年齡的女性在職場里就成了行走中的“不穩定”,誰知道何時她就做好準備當媽媽了呢?誰知道她當了媽媽后是否還有心思奮斗在工作里呢?
試想,公司正在用人之際,誰都想在領導面前做“當紅炸子雞”的時候,你懷孕了;不管是迫于私心還是處于關心,公司很有可能會把重要的工作交給別人,讓你(也讓公司)“安心”休產假,一個難得的晉升機會可能就此和你失之交臂。
尤記得高圓圓和黃海波主演的《咱們結婚吧》里面有這樣一個橋段:
32歲的楊桃準備和工作了6年的酒店續簽勞動合同時,酒店卻辭退了她,聘用了一個26歲的小姑娘來頂替她的崗位。選擇別人而不用她的原因只是這個26歲的妹紙已經結婚生子,孩子也4歲了,不需要她時刻的陪伴,對酒店來說更有利。
這可能有些許電視藝術的夸張加工,但也折射著現實的殘酷。
誰讓人類進化史里女性從來都是生育和哺育的主力?誰讓整個社會的潛意識里,媽媽就應該是陪伴、教育孩子的主咖?誰讓“母愛”是很多人心中最偉大的力量,女性天生就愿意為了孩子“春蠶到老絲方盡”?
世間萬物,總是趨利避害的,職場里也是如此,女性因此遭受歧視。
如果像美麗的安妮·海瑟薇呼吁的那樣,讓產假不再是女性的專權,而成為所有職場人的福利,職場里和每一個家庭里可能會呈現另一番景象:
不再只有女方要考慮生孩子與事業的沖突,男方也要經受同樣的掙扎,這樣也許能讓孩子的降生來得更理性,也讓職場的優勝劣汰來得更公平;
對寶寶的陪伴和護理,不再只是媽媽的事情,爸爸也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漸漸矯正社會對于“媽媽”這個角色的過分看重;
要父親從寶寶出生開始就承擔更多陪伴責任,不僅讓媽媽可以讓得到休息,也能讓寶寶從爸爸那里得到更多“堅強”的信息。
讓職場里的男男女女承擔著同等的生育下一代的責任,可能比一味地“偏愛”女性來得更有益,也能更好地實踐“男女平等”這個老大難的課題。
目前,咱們天朝也在探索著從這個角度來促進就業的平等和社會的和諧,提出了“陪產假”的概念。但這個假期沒有在勞動法里明文規定,只在一些省市的計劃生育條例里有規定,法律地位并不高。
于是,不少公司是忽視這個假期的,給不給男員工休陪產假全憑企業良心。與此同時,很多男性也會因為“事業心”而放棄對妻子、孩子的陪護。這就算了,他們的父母和妻子甚至會主動勸他們:家里有我們呢,你就好好地專心工作吧。
在我們這里,有太多的家庭因為生活的壓力和潛意識里的偏見,都以犧牲女性的個人 權益而保證和平。
為了男女平等,有人在振臂高呼,比如安妮·海瑟薇,比如在聯合國發表“HE?FOR?SHE”演講的艾瑪·沃特森,比如在紀念3.8節的黑白短片說出那句擲地有聲的“Women's rights are human rights”的女帝麥當娜。
同為女性的你,咱能不拖后腿嗎?敢不敢稍微遏制一下潛意識里的奴性,活出光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