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也寫文,所以愛聽作家分享會,特別對本土作家,更是一場都不想錯過。
我去溫州聽過兩場作家分享會,一場是蔣勝男的《羋月傳》分享,一場是張翎的《勞燕》分享。有意思的是兩位作家最初的創作設想都是寫男人故事的,因某種契機改變了初衷,后都以女人為主角,一個是宣太后羋月,一個是村姑姚歸燕。兩位作家塑造的女性個性鮮明,令人印象深刻。
分享會由溫州大學教授孫良好主持,嘉賓有張翎、謝有順、魯敏,都是當今文壇風頭正盛的人物。
我是張翎的粉絲,喜歡上她是因為由她的中篇小說《余震》改編的電影《唐山大地震》打動了我。那天我們語文組全場包場看《唐山大地震》,看到生離死別的片段,包廂里響起窸窸窣窣紙巾拭淚的雜音以及鼻子吸溜的聲音。我知道張翎把我們感動到了,她善于抓住細節,打開普羅大眾的心扉,引起情感共鳴。
此后,閱讀《小說選刊》或《中篇小說選刊》,我總是格外留意張翎的消息。也許同是溫州人的緣故吧,張翎的文字敘述總是細微入骨、表達精準。
分享會設在溫州市圖書館的二樓檔案室,我們一家顧不得吃中飯,提早40分鐘趕到會場。我以為作家分享會通常只是文學愛好者之間的聚會,沒想到現場來了這么多人:從戴著紅領巾的孩童到八十多歲高齡的耄耋。大家秩序井然等待張翎上場,我只找到倒數第二排的座位,但是已經覺得很幸運。比我遲來的人連最后一排都沒座位了,只能在過道上加座。
分享《勞燕》時,三位作家語速快而嚴謹,他們沒有稿子,流暢的講述如同新聞播音員,并且不時吐出金句,仿佛他們天生不需要打腹稿似的。三人交流如同聊天那般自如,但是吐出的每句話卻充滿哲理,深深吸引了在座的讀者。
張翎講述自己寫《勞燕》的過程,本來她想寫抗日戰爭時期男人們的故事,可是她到文成玉壺采訪抗戰老兵時,老兵口中談論最多的不是那場曠日持久的戰爭,而是一個叫阿紅的女人,這個堅韌的女人曲折的人生故事,讓張翎淚流滿面……隨即張翎改變原先創作設想,全書以阿紅為原型。因為溫州人喜歡把女孩子叫做“燕”,所以張翎書中的主人公取名姚歸燕。時間跨度70多年,把個人的命運和時代的變換結合在一起,阿燕的形象躍然紙上。
評論家謝有順的評論非常到位:張翎為時下的小說創作,提供了一種考證的態度。這讓虛構小說變得堅實、細膩,讓每一個器物都有所出處。而且,作者憑借其獨特的藝術才華和強大的邏輯能力,為每一種人性都找到了合理的解釋。特別是“阿燕”這個人物,是對當代文學人物圖譜的一個貢獻。她在多種文化中經歷了一場洗禮,在歷經苦難中,其生命才得以升華。她讓人明白--在苦難里長出的精神,是有力量的。
魯敏的小說我讀過一些,同為70后的我深深為她的才華折服。魯敏的口才也如她的小說那么精準深刻,一開口滔滔不絕。她表示,不管是作為同行還是讀者,她都由衷地感佩,“作品中,超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和日記、新聞報道、兩只狗之間的對話等多種文體的穿插,讓整個故事更加結實、飽滿,這種標新立異的文體實驗和敘事策略讓人格外驚喜! ”
回家后,我顧不上吃晚飯就開始閱讀《勞燕》,一直讀到深夜一點鐘才看完全書,這是我讀的最仔細的一次,幾乎逐級逐句,對每一個句子表達都仿佛嚼碎了吞進肚子。以前我只有對自己寫的書才逐級逐句讀,那是因為要對讀者負責必須這樣做。而如今只有張翎讓我的閱讀慢下來。
《勞燕》是一部在國際背景之下展開的中國抗戰小說,故事發生在抗戰年代溫州一個名為“月湖”(玉壺)的小山村,圍繞著三個完全不同背景的男人和一個遭日寇迫害的離鄉少女之間發生的復雜情感糾葛進行講述,深刻展示大時代之下小人物跌宕起伏卻無可奈何的命運。
讀完了,還意猶未盡,在微信上寫下感受:
一個晚上看完《勞燕》,小說寫戰爭帶給人的創傷,真如張翎所說女人比男人更抗打擊,災難面前,男人可能被壓碎,女人卻從屈辱中脫胎換骨。剛開始讀的時候可能找不到路徑,耐著性子讀下去時,會發現沒有一處是閑筆,兩只狗的存在,一本《天演論》的存在,都是玄關。佩服張翎敘述的張力和節制。全書的架框和王十月的《米島》有相似之處,都是通過亡靈追述故事情節。題材很大,切口很小,人物很飽滿,人性的光輝還在,不虛此讀。
難得過了青春歲月還去追星,矯情也好,瘋狂也罷,能讓人這么全身心的投入,證明心還年輕著。這種仿若精神盛宴的作家講座,一年多來幾次該有多好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