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狀態自尊
管理他人,最高明的應該是基于每個人“狀態自尊”的基礎上去建立管理架構。
研究發現情緒和業績之間更加細節化的關系:根據馬洛斯層次需求理論,職場上的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主要是收到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
(1)員工帶著情緒狀態進入工作場景,并且情緒會影響狀態自尊變化導致出現不同的行為。
(2)積極情緒增加,消極情緒下降,員工就會沖破他們自己固有的工作角色,更多地關注工作環境和他們的工作同伴。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更多地幫助同事,作出自愿加班等超越自我的工作行為。
2、員工在先,管理在后(增加狀態自尊的方法。)
我們要從人性出發去找制度的平衡點。有效的管理者的一個重要法寶是:在充分尊重員工感受的情況下來建立管理制度,通過一些管理工具,讓員工的自身努力和上級的有效管理之間形成平衡。
(1)要讓員工主動分享領導的角色,在這個基礎上,領導者再去保持權威;
(2)要給予員工發揮主動性的天地,在這個基礎上,領導者再去控制達成目標的節奏;
(3)要在員工具有足夠操作彈性的前提下,管理者再去建立標準化的程序。
3、基于每個人“狀態自尊”的管理
真正的管理,應該是努力幫助他人改變工作情境、創造好的情緒、激發員工的動力,控制員工的惰性。
? ? ? ? 由于人的惰性是天生的,員工的利益點更多是立足是個人利益為基礎,激發狀態自尊不能以員工為主,領導人員應該在給予員工民主的基礎上,做好方向的把控,并且技巧地讓員工覺得自己獲得了自尊。例如,大家在為一個內部員工獎勵方案做策劃,可以讓各個員工發表自己的看法,當員工發表A/B/C,領導如覺得C方案最可行的,可以對A/B方案提出不利點,讓員工提出解決方法,如不能解決則大家剔除該方案,這樣提出A/B方案的員工會比較好接受,因為這是大家討論問題得到的結果,知道自己方案存在問題被否決也是合情合理。然后剩下C方案時,則跟員工表明,“按你的意思去辦”,這樣由于方案是員工提出的,員工會感覺自己獲得了領導的認可,同時由于方案是自己提出的,失敗了自己會沒有面子,這樣形成自己主人公的意識感,會努力去做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但是當大家都提不出C方案時,領導應該事情有C方案的初稿,并在討論中引導大家去朝這個方向去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