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戀后的第10個33天后,我去見了一次呆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呆呆是我和前任養的一只貓。養只小動物好像是很多小情侶的愛好,在戀愛生活乏味了無生氣的階段,養只寵物就像是兩個人的新生孩,總能平添樂趣,感情升溫。
好吧,當時的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貓是前任要養的,我是不喜歡貓的,總覺的貓特別麻煩,又高冷得不近人情。但當我們打車穿越整個城市,去寵物主人家里領養貓時,我還是喜歡上它。第一次見到呆呆,它沒有像其他躲在墻角的小貓一樣用怯弱的眼神張望我們,只有呆呆,乖乖鉆進我們的紙箱里,用清澈如水的眼神看著我,像是旁邊的這個男人第一次向我告白的清澈說,我就喜歡你了。
我也像那天接受告白一樣地果斷決定,就是它了。
呆呆還沒滿一歲的時候,我失戀了。分手的原因很“爛大街”。無非是性格不合、工作太忙與新歡之類的。
前任什么也沒帶走,包括呆呆。屋子里都是一起住過的痕跡,很多都是成雙成對的。門口一模一樣的拖鞋、衣柜里的情侶裝,就連洗漱臺的牙刷都緊挨著,保持著最親密的關系。我把屬于他的東西都收了起來,一如拾起這絕望愛情的尸體。
只有呆呆,依然若無其事地在屋子里走來走去。前任的離開,于他而言,毫無影響。無非是我難過的時候 ?,會死死把它抱在懷里,痛苦一場,任憑它怎么掙脫。心煩的時候,看到它不在盆里拉屎,又一次為理由痛打它幾下,發泄完又悔恨又難受。
從沒想過,是這樣一只不會說話的貓陪我度過這漫長的深夜。每當我失眠躲在被窩,呆呆總會突然鉆進被窩,一雙清澈眼睛默默注視著我,我相信,它是懂人心的。我每天做好食物,一人一貓,我吃著飯,它在我旁邊吃著貓糧和魚。在沒有空調的冬天,抱著它進被窩,以彼此的體溫互相取暖。
在這段最難熬的時光里,這些默不作聲的陪伴,遠遠勝過那些愛情的山盟海誓。它教會我,如何在低迷的時光里寵辱不驚。
我不曾想過要與它分離,直到去年冬天身體突然很不好,去醫院看病,醫生建議不要再養寵物了。那份病歷單,像是我和呆呆的訣別書。
走在路上想了很久,最后還是熟稔地撥了前任的手機號碼,電話那頭冰冰問了句:“有事?”
“你把呆呆接回去養吧。”
而他卻只是以為我想借貓作為想要復合的借口,匆匆掛了電話。我當然明白,他只是害怕我影響他現有的感情。
曾經說過那么多形形色色的情話,許過那么多溫柔動聽的諾言,最終還是敵不過最真實的時間。我想兩個人最壞的結局,無非是淪為陌生人。但陌生人至少在遇見時,還可以笑著說聲“你好”。
后來,在百般不舍中我把呆呆送給我的一個朋友。
我知道,會有人替我繼續愛它。今年春天,我很想呆呆,于是帶著貓糧去看它。呆呆生了兩個寶寶,比以前更肥更溫順了,只是不再認得我,抱住也立刻從我懷里溜走。
也罷,這樣的萍水相逢,至少日后我想起這段絕望愛情時,也會記住那些默不作聲的陪伴,也不會那般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