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b>
寒食【唐】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
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奔词侨藗冊谏纤裙濎痨?、踏青的生動寫照。
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如今我們清明掃墓的習慣,也是沿襲了中國上千年的歷史傳統。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逼鋵崳瑨吣乖谇匾郧熬陀辛?,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肚逋ǘY》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辈⑾鄠髦两瘛?/p>
清明后登城眺望【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山間田野都是剛冒出新綠的嫩葉,在細雨中搖曳。跟在大人后面,戴著草帽,打著傘,踏著小小的步伐,看著他們挑著擔,籮筐里面裝著三鮮、香燭紙寶,去往先人的墓地。
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主要是清除雜草,培添新土。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表達祭祀者對亡人的孝敬和關懷,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墳墓和子孫后代的興衰福禍有莫大的關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輕忽的一項祭奠內容。
我看著一行人拿著鐮刀鋤頭在清除墓地周圍的雜草,另外的人在準備紙錢和鞭炮,等到致辭完畢,三鞠躬,就可以奉三鮮、倒香酒、燒紙錢、放鞭炮了。
充滿儀式感的祭拜過后,大地復又恢復沉寂。
行走在山間的路上,靜靜地感受著小城樸素的風景與格調。山路的長度也是人生的長度,它的距離是此生與彼生,你可以停留在一邊,卻永遠無法穿越。站在山丘上,聽著時光流淌的聲音,眼中只有山澗里的流水和石頭,而不再是紛擾的別處了。飛舞的蝴蝶和游走的魚蟲,那么多的生靈,你不知道哪一個是去往生命的彼岸,都是沿著各自向往的軌跡前行。
你所能做的,依舊是停駐、觀望,任陽光從不同的角度傾瀉在水中、山上。那凝聚著智慧與博愛的陽光,不帶任何的塵埃與紛擾,完完全全灑落在山間每一處有風景的地方。
看似煙火人間,又似無塵境界,徜徉在紅塵的邊緣,回首那段明月的從前,只是短暫的瞬間,感覺昨日已成今日的遙遠。我在這熙熙攘攘的人世間,前人們在平靜的世界另一邊,隔了太多的煙煙霞霞,懷念卻永不相見。
《郊行即事》(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只是回首的瞬間,已走過一段往事經年。踏著夕陽的余暉,趕著小城的云煙,走過碧水長天,走過似水流年。就這樣與你擦肩,我留得住這一抹清潔明凈,又是否留得住記憶昨日的永遠?
--end--
魚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