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在兩個世界中間,心外世界和心內世界,心外物質,心內精神,精神與物質通過心交換,心內世界并不比心外世界小。人生就是處理這二者的關系,心能轉物是神,心隨物轉是人,人與神一體的。
佛教認為物質是精神(心)的相,心生萬物生,心滅萬物滅。科學反其道而行,認為精神存在依賴物質。兩者都不否認精神與物質相互作用與影響。我認為二者本是一物,不存在依附關系。若將心比做硬幣,物質與精神就是硬幣的正反兩面。
無以觀妙,有以觀隙。這是老子道德經里的一句話,竟然把這個世界總結完了。我未成佛,也未得道,但不影響我對生活的感悟。以下所述,是我對人生和世界的體會。
天下萬物,包括世界本質都是一種物,老百醒把它叫“神”,老子把他它叫“道”,和尚把它叫“心”,也有叫“靈”的,或者其他什么。我喜歡和尚的命名,叫它“心”。人類為了認識和演繹這個世界,將“心”的活動用概念表達,所以精神和物質本是"一",這二者【精神與物質】是并列且相互影響的。不但如此,其他我們未認識的東西也應歸于“一”,這個“一”是世界的創始物。
人類將概念具體細分,根據需要又分為重要的和次要,不同物有不同的用處,彼此不能替代,主次根據需要建立,對個體來說不是統一的。有主次便有了撿擇,有了煩惱與矛盾。社會因主次建立,人類因撿擇不同有戰爭和宗教。
人通過概念和社會活動認識自己與世界,因此被限制在思想與生活的輪回里。史上個別人打破了禁錮,創立新的概念,闡述了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如老子、孔子、耶穌、默罕默德、釋迦牟尼等人,曾引起文化與社會革命,今天的人在他們的世界觀之后引入了科學,但文化依然在他們影響之下,可悲又可嘆。
那么誰能把世界說清楚,把這個“一”或者稱之為“心”的東西說清楚呢,迄今為止我接觸到的最完整透徹的知識莫過于佛教。釋迦摩尼佛說凡有所教都是虛妄,依照這樣的說法我們從此以后不再讀書學習,做一群野獸得了。顯然這么理解是不對的。
我通過思索把概念物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概念建立階段,第二階段是概念的拆分學習階段,第三階段是概念的規整重組與完善階段。以人生命為例:
第一階段嬰兒期:
剛出生的嬰兒,處在生命的萌芽狀態,沒有能力認識社會和自己,不會順物。此時一切都是朦朧未知的,一切活動全靠生命本能,此時類似于肉身菩薩,思想里沒有好壞美丑區分,也沒有辨別能力,只有這個如一懵懂的世界。此時生命有佛的行為,沒有佛的能力。
第二階段學習知識期:
此階段從有記憶起可一直延續到參加工作,包括整個學習階段。從記事開始,就進入學習階段,對這個魔幻世界充滿好奇,父母通過喂食及生活照料引導給孩子建立生活的基本概念,及至大些成為孩子,通過社會活動和在學校集體學習各種文化課,給孩子灌輸更抽象的概念和與它們相關的知識。
第三階段知識飛躍和成熟期:
此階段不好分,一些人一生都活在前兩階段,沒有意識到知識外面還有個更開闊的世界。對那些關注內心健康,喜歡探索內心世界,獨立思考并有所得,或者“悟道”的人來說,他們的人生有第三階段。
第三階段仍然和學習與參加社會活動是分不開的,無論是讀書、念經、還是劈材做飯、賺錢養家,都是激勵心智成熟的資糧,離開了生活與生產勞動無從談起思想飛躍與成熟,孔子說極高明而道中庸,上求下達,所有人都通過不斷修行【勞動與總結】完成。
那么完成后是什么樣呢。我理解此過程分幾個階段,誠如佛教將修行人以晉級程度分為:眾生、羅漢、菩薩、佛等。眾生有煩惱,羅漢煩惱少,菩薩又比羅漢進步,沒有煩惱,但還不脫離世間,到了佛的階段,那就真的回到造物主的階段,整個世界都是它變的。
作為心智成俗的凡人,雖不能成為羅漢及菩薩,有了如此認知,起碼不會將自己的思想和社會活動局限在動物屬性的條件的反射里。越是精進,越會覺得世事無常,無常理,無常人,無常事,整個世界都無常。如此做事便不再拘泥于概念與形式,心中沒有好壞美丑,只有靈活應對,只在順物而已。
金庸小說《笑傲江湖》里面有一節:風清揚指點令狐沖武當劍法,令狐沖會運用以后,最后一招竟然是忘掉以前所有招式,無招生有招。《倚天屠龍記》中武當派祖師張三豐教張無忌的絕招也是學會劍招后忘掉所有招式。如果說前兩個例子以金庸小說舉例,不足為憑,那么李小龍的哲學著作提到空杯原理,截拳道強調忘掉招式套路,放松心情料敵于先,根據對手招式套路制敵于先的思想,應該是無招勝有招的有力證明。
萬物復雜,卻盡收一理,萬變不離其中。這個“中”是萬物的根,物的生命分三個階段:發生、變化、死亡【即回歸】;人的思想認知過程也有三階段:看山是山,看是不是山,再回到看山還是山。第三階段與第一階段表相相同,內容不同。大智如愚,呆若木雞,愚不是大智,木雞也不會發呆。所以榜樣的力量是有限的,無限的力量是成長的生命。
老子說“道”,孔子說“太極”,釋迦牟尼說“心”。心生萬物,萬物有自性。有靈性思考的人,在掌握社會知識和社會實踐的同時,思想和認識也在不斷升華,它的第三階段是知識飛躍和成熟期,我相信它的終點是“忘我”,即回歸自然,或者說從容自在,自由。
自由初期是通過學習與實踐認識自己,中期會覺得知識無用,世間無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無用才能用好知識,無用是道,無用因為自用。術在哪里?在生活里。術無形無影,有而不顯,顯時即是用。如游泳技能,不在水里不顯露。
有是障礙,無才是用。想著怎樣游泳的人不會游泳,不要以術廢道。
精神能當飯吃嗎?誠然精神不能當飯,但它決定你是否吃飯。沒精神的人吃飯不香,想吃好就不能忽視它。道統精神,術管吃飯,道與術是統一靈活的辯證關系。
生活中有道術,道不生自有,道生萬物,術是物的理,要通過學習和實踐掌握。以道御術,健康有序,生機盎然。愛惜我們的生命,欣賞這美麗世界。無以觀妙,有以觀隙,體索玩味,生命在苦樂相伴的生活里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