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 ? ? ————《定風波》蘇軾
那一年,北宋政壇風雨飄搖、兩派黨爭強勢峙。他堅持己見,不愿參與朋黨之爭,選擇遠離朝廷在地方任職,造福黎民百姓。卻不想遭諂媚小人陷害,最終因“烏臺詩案”身陷囹圄。
那一年,他仕途失意,在一波又一波難以平息的讒言佞語中被貶謫黃州,開始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旅程。
那一年,是蘇東坡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年。
初到黃州,他舉目無親,居無定所,食無定餐,幸得當地太守的禮遇,才有了一個小驛亭得以落腳。也許,在過路人看來,這只不過是一所破舊的茅草屋,不堪為奇,但蘇東坡不同,他是享譽天下的文壇泰斗,在他眼里,天地萬物都各有其主,不再是普通的一草一木,他可以在簡單的自然環境里讓生活綿延成一首詩。山川江河在他的詩詞里可以盡情地躍動,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無窮,感嘆人生的須臾無常。
黃州的生活大半是閑暇的時光,他在此盡情的施展著自己的才華,展放自己的天性,過起了自給自足的農人生活,并且結交了一批三教九流的朋友。就這樣,黃州的生活讓蘇東坡有了歸宿感,也許他偶爾也會想起官場上的營營是非,可這些都已經不重要了,他不再為政見不合而煩憂,不再為仕途失意而愁苦,他盡情享受此刻,寄身于天地之間,更多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期許吧!
而在這樣一幅現世安穩、歲月靜好的畫卷中,蘇東坡并沒有讓光陰悄然的流逝。一首首詩詞在他的腦海里橫空出世,永遠被定格在歷史的豐碑上。他在明月皎皎的深夜,在與朋友高談論闊之間,寫下了名垂千古的《赤壁賦》。黃州清苦的生活環境讓他不僅感嘆自己的命運多舛以及難以實現的政治抱負,才有了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的誕生。他享受大雨的酣暢淋漓,即便是竹杖芒鞋也無所畏懼,只要“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坦然灑脫。
命運好像總喜歡和蘇東坡開玩笑,將他迅速推向人生的巔峰又滑落谷底。一朝天子一朝臣,宋神宗駕崩后,年幼的兒子趙煦登基,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她重權在握,下令重新任用曾被貶官或辭官隱退的舊黨重臣,這群舊人中當然免不了蘇東坡。再次回到朝廷,憑借自身的才華和能力,加上太后的器重,蘇東坡的官職是一升再升,不到一年的時間,從被貶謫沒有實權的官員已經權傾朝野,距宰相僅一步之遙。
官場上的黨派斗爭也許在任何一個時期都有,且永遠不能平息。蘇東坡心系天下蒼生,始終以人為本,可是朝廷其他官員不這么想,于是執政理念又有了分歧,但他從不為自己的管帽而向權貴低頭。幾經波折,蘇東坡又重蹈覆轍,這一次,是將他流放在了遙遠的嶺南。
年近花甲的蘇東坡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了宋朝被稱為“瘴癘之地”的小鎮,他的心態還能如同當年在黃州時一樣灑脫嗎?好吧,也許別人沒有,可是蘇東坡有。
林語堂先生曾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他用自己畢生的經歷完美的闡釋了什么是樂觀堅強。惠州的生活條件不太好,可是四季如春,風景如畫,碩果累累,加上當地民風淳樸,實在是合蘇東坡的口味,他那顆熾熱的心重新被點燃了。他在惠州幫助當地農人解決湖水涉田的問題,又和朋友一起修建堤壩和橋梁,深得當地民眾的擁護和愛戴。“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將心里無法言說的苦楚化成了生活中甘甜的果汁,想著在這里安享天命也知足了。
可是,好景不長,蘇東坡在惠州怡然自樂的生活狀態傳到了朝廷,加上一些讒言進諫,皇帝再一次下發旨令,將他流放在了千里之外的蠻荒之地——儋州。
此時的蘇東坡已經不再對仕途抱有任何幻想了,他坦然的接受了命運的安排,還有比自己更糟糕的人生嗎?還有比這更坎坷的境遇嗎?沒有了吧,所以他說自己垂老投荒,已無生還之望。
?來到這個人跡罕至的瓊崖海島,蘇東坡被當地官員安排在一個官舍里居住。這里的氣候對于年邁多病的蘇東坡來說,可真是雪上加霜。夏天炎熱潮濕,冬天陰霾迷蒙,很多東西都很容易發霉,身體上更是飽受疾病的折磨。在這樣極度艱難中,還被朝廷派來視察的官員下令逐出官舍,不得已在城南的一片椰子林旁搭建陋室居住。漸漸熟悉了周圍的生活環境后,那又按捺不住心中的熱情,總想著為百姓做點實事。他為治療疾病而去鄉野采摘研究草藥,推廣發展農業,為當地農民普及農業知識,積極發展教育事業,并創辦了“東坡書院”,使當地孤陋寡聞的黎人受到了良好的知識熏陶。
“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海南島的風土人情牽制住了蘇東坡的好奇心,他在這里的所見所聞都讓精神世界得以充實,有幸在垂暮之年又經歷了生命中的不尋常,即便是老死在這片不毛之地上,也無怨無悔。今天的海南,我們還可以看到東坡村、東坡帽、東坡橋……足跡遍及之處是更深刻的紀念,而精神文明的傳遞從遠處到更遠處,草蛇灰線、伏脈千里。
有人說蘇東坡一生最快樂的日子就是在杭州做官的時候,他整治西湖,疏浚水利,繁榮城市,造福百姓。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今天橫臥在西湖上的“蘇堤春曉”,如果沒有他,就沒有今天聞名天下的西子湖畔。但我覺得在他漫長的宦海生涯中,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可復制的感悟和各自不同的快樂,即便是跌落人生的谷底,他都可以因為得到一塊廉價的豬肉而喜不自禁,因為路過一片普通的竹林而忘乎所以。
蘇東坡用這樣浪漫純粹、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坦然面對著生命中的人和事,用自己最大的熱情與真誠影響著不是故鄉勝似故鄉的地方,使他所歷經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貼上了自己的標簽,延續著一段又一段的佳話。
從才高八斗的大文豪到道盡涂窮的階下囚,他忿恨命運的不公卻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如果說苦難是生命里的必修課,也許大多數人都希望這樣的課程少一點,再少一點,因為喜憂參半的時候,總想著喜大于憂。而蘇東坡評價自己的一生,卻說道:“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覺得自己最值得驕傲的,就是一次次陷入人生泥淖的時候,那不是苦難和煎熬,那是他心路的成長蛻變,那是他生命中最寶貴的財富。
小時候,我們讀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不解其中深意,長大后卻懂了“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的悵然悲涼。同樣一輪明月,在蘇東坡的心里卻有著無法訴說的感觸,只能寄情于詩句,在歷史的長河中滾滾翻動。他將自己短暫的一生凝聚成了一束光,縱貫史詩,照耀古今,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尺書卷和一點筆墨,而是永恒的精神力量。
人生的風雨和晴天都一樣,本應就無所畏懼,只管去經歷。擁有一顆赤誠之心和一種坦然處世的姿態比什么都重要。
因為,此心安處,即是吾鄉。
90后大潮中的一朵浪花,生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西北。喜歡閱讀寫作,喜歡墨香書法,喜歡在文字的世界里尋找生活的樂趣。有緣的人會遇見,懂的人會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