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那天經過漢口球場路,看見路邊放著兩把有些年份的木板凳,很是好奇時,只見一位太婆拉著一輛平板拖車走了過來,車上放著一臺縫紉機,后來才知道,這位太婆姓江,就住在旁邊的小區里。
? ? ? ?江太婆在球場路上擺縫紉攤已經有近十個年頭了,而她做縫紉這個活超過了60年。
? ? ? ?上世紀三十年代,4歲的江太婆就隨父母從黃陂來到武漢。1954年,19歲的她開始學做針線活,這一做就做了一輩子,先是給人當學徒,后來進了一家國營的服裝廠,1981年,因為身體原因,46歲的她便提前病退了。那時,漢口揚子江服裝市場響譽全國,那里的一家私人服裝廠的老板把她請了去,一直做到這家服裝廠搬到郊外。打那以后,江太婆便自己在路邊擺了個縫紉攤,繼續她的針線活,最早是在光華路,2007年搬到了現在的球場路她家小區的門口。
? ? ? 剛開始擺攤,經常受到一些干擾,包括城管都會隔三差五來驅趕。或是民意吧,兩年前,江太婆所在江岸區西馬街的工作人員專門給江太婆送來了一個“便民服務點”的牌子,有關部門還在本是停車的地方專門劃了一塊出來供江太婆使用。當然,遇到重要的檢查,江太婆也會主動配合不出來擺攤。
? 江太婆待人熱情,手藝又好,收費也公道,生意一直都很好。除了周邊的街坊鄰居,一部分客戶是路過此處的回頭客,江太婆的縫紉攤靠近六中,一些送學生的家長讓她做過一次后就不找其他人了。還有一些是街坊鄰居的親戚朋友,經常有人從百步亭、紅鋼城等很遠的地方乘公交坐輕軌找江太婆。
? ? 找江太婆補改衣服的多為低收入人群,有位男士花40元錢給妻子買了條褲子,來江太婆這里打扁,本要收7元,沒零錢找,江太婆只收了5元。一位女士在地攤上花80元買了件大衣,覺得不合身,要江太婆幫忙改改,江太婆花了兩三個小時才改好,最后只收到她20元。
? ? ?江太婆用來縫縫補補的是一臺“蝴蝶牌”縫紉機,這個曾經名噪一時的國貨,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上海買的,江太婆已經記不得花了多少錢買的,只記得給了2元錢讓人送到碼頭,托“跑船”的熟人從上海帶回來的。
? ? ? 只要天氣好,江太婆每天都會出攤,從早上8點鐘不到出來,一直會做到下午3點鐘左右。中午吃飯也很簡單,忙的時候就到附近的小攤上買點吃的,不忙的時候就回家里吃。
? ? ? ?別看江太婆整天樂呵呵的,其實她一直承受著常人無法承受的壓力。江太婆育有兩男一女,丈夫14年前因病去世了,二個兒子雖然都已是四五十歲的人了,但都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工作。大媳婦幾年前與兒子離了,二媳婦也有疾在身。去年,二兒子把房子做抵押開起了的士,與大兒子輪班開,勉強能夠維持生活,但現在的士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
? ? ?江太婆退休早,但退休金還算高,每月能夠拿到二千多元錢,加上擺的縫紉攤,每年也有幾萬元的收入。江太婆平時省吃儉用,錢基本上都貼給下輩了。她的大孫子奔30歲了,還沒有固定工作,去年買房,首付是江太婆出的,今年交房要裝修又得花錢。在六中讀書的小孫子今年高考,江太婆也準備資助點。相對而言,江太婆女兒一家情況好一點,但看著老娘補貼兒子,心里多少有點不舒服,有時也報怨。“我不貼他們么辦咧!”江太婆一臉的委屈與無奈。
? ? ? 已過耄耋之年的江太婆說她年紀大了,做不了幾年了,但她心里放不下已離異的大兒子,放不下還未成家的大孫子;放不下為生活而奔波的二兒子,也放不下即將考大學的小孫子。同樣,她心疼她那有疾在身而堅持上班的二兒媳,心疼她那時常埋怨她的女兒。
? ? ?人們常說,母愛無疆,支撐江太婆這一切的,正是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