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經歷背景
周日早上6點多到廣州,把行李放在朋友Y的大學宿舍,8點多和朋友H、Y一起去清遠體驗漂流,晚上8點多回到廣州,凌晨4點多睡覺,上午12點多離開酒店,和朋友H一起商量買了下午15:03分回長沙的火車票,回到Y的宿舍是13點左右,出發是14:10分左右,打算打車去火車站。
然而天下大雨,快車和滴滴竟然許久都不接單,Y說打車去火車站40分鐘左右,看這形式是趕不上火車了。于是錯過15:03分的火車,與H一起改簽到下午16:17分的火車,看時間感覺充裕,Y說坐公交去1小時左右可以直達,我說坐地鐵去快一些,H覺得拖著個大箱子,還有好幾個包,還要轉地鐵線挺麻煩的,堅持坐公交去,Y也覺得拖著箱子坐地鐵挺麻煩的。
當時我腦子里冒出的觀念是“個人學習成長上要獨立,生活上就隨大流好了”,和H從高中認識到現在,給我留下的印象是“霸道”,所以大部分時候和她意見不合,我更多的選擇是“遷就”她,我覺得Y也是如此,當然H可能不這么認為,哈哈!
坐公交到火車站下車的時候看了下時間是15:50分,距離開車還有27分鐘,H說:“你把身份證給我,拿著箱子和包去進站口等我,我去取票”,看火車站人很多,于是站在進站口外面有一個警車的地方等她,她取票回來找到我的時候已經是16:09分了,好幾個進站口都排了長隊。
于是我說:“趕不上了!”,她覺得可以趕上于是一直猛進往前沖,我拖著個箱子背著書包,且拿著她的包盡力跟在后面,看著她一路狂奔“插隊”到進站口檢票,我拖著個大箱子在后面其實有點小小的“無奈”,因為如果我“插隊”其實挺麻煩的,箱子比較大且重,隊伍比較長且排隊空間比較窄,所以我干脆“放棄”了,和她打電話說:“你去趕火車吧,把我的身份證和車票留下。”
于是她給了一個陌生但是看起來很友好的保安叔叔,自己獨自去趕火車,我在外面排隊進去拿。結果是她沒找到檢票的地方,依然是錯過火車了。于是回來從保安叔叔那里拿回身份證出來了。
就這樣我和H錯過了兩次火車,事情經過大致就是這樣,接下來分析原因。
首先為什么我說“趕不上火車”且“放棄”和她一路狂奔?
1.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當時H拿著票過來后只剩下8分鐘了
2.上面說的隊伍長,等拖著大箱子和包排隊檢票后,估計火車就開走了
3.根據以往在北京錯過火車的經歷,可以拿著火車票退一部分錢再重新買票
4.當時有幾個搬運行李工作的人看時間也說趕不上火車了
綜合以上四點,我選擇了“放棄”,其實還有一個隱性原因就是我不太喜歡到最后一刻“急急忙忙”的動,當然這次面臨的情況是需要“急急忙忙”采取行動的,雖然之前我是不管做啥事,不到最后一刻不行動的那一個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踩點”,但是后面變得喜歡“不緊不慢”了,所以遇到這樣緊急的情況,與我的習慣相違背,處于一種被動狀態,看朋友怎么行動我也跟著怎么做,比如心里明明覺得趕不上了,但是看到朋友“全力以赴”趕火車,我還是盡力跟上她的節奏。
以上是我選擇“放棄”的原因分析。
在等第三趟火車的時候,我和H一起交流分析原因。
1.對時間的估計過度樂觀。
以為下個公交去取票檢票就完事了,然而實際情況是當時下雨,拖著箱子不方便,我們從Y的宿舍走到公交車站,再等公交車,花了差不多40分鐘左右,再坐1小時公交車,加上路上堵車,最后到火車站只剩下27分鐘。
2.交通工具選擇不合理,我的主動性不夠強。
當時我是從時間的維度考慮坐地鐵快一些,H和Y從“麻煩”的角度考慮坐公交方便一些,H以為要轉3躺地鐵到廣州火車站,因為她從廣州南站到Y的學校就轉了3躺,且花了1小時左右,以為去廣州火車站也是如此,所以坐公交和坐地鐵在時間上她認為沒啥區別。
然而廣州火車站和廣州南站是不一樣的地方,且我有留意從Y的大學坐地鐵到廣州火車站轉1躺地鐵就好了,時間估計40分鐘左右。但是我沒有主動和H,Y說出我選擇坐地鐵的原因,只是說出了大家都認可但并沒有什么說服力的“坐地鐵快一些”。
3.不同地方有不同屬性,用過去的經驗做現在的判斷不一定合理。
比如我以為在廣州就算錯過了火車,依然可以拿著票退一部分錢,原因是過去在北京是可以這樣的,然而廣州火車站不可以。
H以為要先進去再取票,因為她去過其他地方的火車站就是這樣設置的,且廣州火車站還設置了廣深線自動取票地方,在進站口的左邊,售票廳的取票口在右邊,由于H對廣州火車站不熟悉,發現這里要先進去再取票行不通,于是又嘗試跑到廣深線自動取票口發現依然行不通,她嘗試從里面繞道售票廳取票,然而堵住了,要從外面繞過去才行,所以從取票地點到到進站口還是有一段距離,最后終于折騰到售票廳那邊的取票口,但是發現如果再排隊時間來不及了,于是花了60元請黃牛取票,結果還是沒有趕上火車。
以上是和H分析交流出來后,我覺得兩次錯過火車最主要的三點原因。
接下來探討的是以后怎么做?
1.以后坐火車去任何地方要預留充足的時間做準備
比如預留1小時左右在火車站做相關準備,高鐵30分鐘左右即可,因為高鐵刷個身份證進去就好不用取票。
2.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根據價值觀判斷
比如在金錢,舒適,時間的排序上面。她認可舒適>金錢>時間,我認可時間>舒適>金錢。價值觀沒有好壞之分,只存在不同而已。
舉一個例子,H去火車站那天,風和日麗坐公交很舒適而且花不了多少錢,時間也充裕,她會選擇坐公交,而我在同樣的背景下,如果自己能力范圍內能承受滴滴打車的錢,我會選擇花錢節約時間,比如坐公交到目的地要1小時,打車30分鐘,我會選擇打車。
其次對于我個人而言打車的舒適度比坐公交好多了,經過多次對自己的觀察,我發現坐公交,坐大巴車,坐火車硬座,自己絕大部分處于“癱瘓”狀態,腦子暈乎乎的除了睡覺別無他法,而若是打車,或者在火車站候車,或者火車臥鋪或是高鐵飛機,整個人處于比較舒適的狀態,看書看得到app大咖寫的文章也看得進去一些。
在火車站等車有意識的想要帶著H在商務候車室等火車體驗VIP待遇,因為其他地方人很多,基本沒什么座位了,有座位的地方飄著泡面的味道不是很好聞,最后H先是帶我到樓梯口等待,后面我主動去商務候車室了解情況,提前詢問H心里可承受的價位,她說“30”,也和我說估計去那里要50以上。
實際情況是30一位就可進去坐著候車,座位舒適度的確比外面免費的高一點,且可享受免費wif ,VIP上車通道服務,即不用和商務候車室之外的乘客一樣要排隊檢票,這里可以走通道直接上車。
H說在商務候車室等車的經歷讓她看到了一片“新天地”。其實我也是在踐行“付費就是撿便宜”的價值觀。
你可能會覺得我很土豪,竟然花30去體驗VIP待遇,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的,雖然說我現在的時間不值錢,但我認可的不是等到以后時間值錢了,再去花錢買時間,而是現在就打心里認可我的時間是值錢的,且我給它的標價是1塊錢1分鐘,并且在能承受的范圍內去花錢買時間,比如如果打車30元省30分鐘,我會選擇打車,但如果打車要100元省30分鐘,那我就會選擇2元一趟的坐公交,因為30元我能承受,但是100元目前的自己暫時不能承受。
你可能會覺得我很“狂”,“你的1分鐘值1塊錢,那一天24小時算8小時干正事480分鐘那就是480元一天了,開神馬玩笑!”是的,你說的沒錯,現在我的時間的確1分鐘值不了1塊錢,但這是我對自己未來的信心,現在不值錢,不代表以后不值錢,在這一點上,我必須對自己無條件的自信,如果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那真不能指望他人能夠幫上忙了。
(ps:寫到這里,我發現自己沒有形成雷打不動的原則,因為按照以往的經歷,我一個人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打車或者地鐵去火車站,原因上面已經在價值觀的部分進行了說明,但是這次卻選擇了坐公交,太不可思議了。)
3.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每個地方的火車站分布不一樣,比如售票廳,進站口的地址等。所以在保證時間充足的情況下,去火車站實際體驗經歷更加重要。
兩次沒趕上火車的經歷分析完畢,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