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事情都會引起爭議的浮躁社會,多數人做或不做一件事,都喜歡用有沒有用、賺不賺錢來衡量,好像一切評判和標準都是以有用和金錢來衡量。
“我想學哲學,我想學藝術。”
“學這些有什么用呢,能當飯吃嗎?”
“我就是喜歡她。”
“她又不喜歡你,有什么用呢?”
“這個社會為什么這么不公平?”
“這個社會就這樣,你說這些又有什么用呢?”
這段話出自之前推薦過的一篇文章《別向這個操蛋的世界投降》,不是憤青,是愛情。
上大學只是為學一個熱門專業,卻不問自己喜歡不喜歡;找工作只是聽說這家公司管吃管住,卻不問自己到底喜不喜歡這一行;相親只是聽人說對方如何帥的驚天動地或美的一塌糊涂,卻不問自己真正想要找一個什么樣的伴侶。總之,當你有一絲的反駁,他們會說:“你說這些有什么用?”
是,有什么用呢?
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喜歡的東西就去爭取啊,如果自己都不給自己一個機會,你又怎么知道自己到底行還是不行?成功了很好,失敗了就爬起來啊,起碼你為此努力過,起碼你內心充實,起碼沒有留下遺憾。常聽得有人說:“如果當時我膽子大一點,我就......”“如果她還在那里,我一定......”所以,現在說這些又有什么用呢,當時沒有勇氣做的事,注定成為一根卡在喉嚨里的魚刺。
在這個社會上,不能認為什么有用才學什么,什么賺錢才干什么,不要去問一些類似這樣的問題:
“我想當個教師,可我現在學Photoshop有什么用呢?”
“我想當個作家,我不會做飯又有什么關系呢?”
學了再說,多會點東西總沒什么壞處。最好什么都能知道點,什么都會一點,保不齊什么時候真的會用上,甚至還能救命。
? ? ? 當你在跟同事一起工作時,起碼要懂點人際交往學;當你在跟女孩戀談愛時,起碼要懂點心理學;當你晚上寂寞時,起碼你得知道在哪下種子;當你沒買車時,起碼你得會開;當你錢多時,起碼你得會理財;當你買房子時,起碼基本的建筑圖能看的懂;當你去國外度蜜月時,起碼基本的打車和點菜總得會說。而且你要相信那些無處不在的可能性。
生活是一所沒有畢業的學校,而且不分專業。你遇見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遇見的人都是為你而來。
這有什么用呢?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