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在網上買的書到了,快遞員給我打電話時,我正開車去參加一個飯局。聽到這消息,我立馬調頭,去單位門崗,把等了好幾天的寶貝拿到手。
這幾天霧霾很嚴重,高速時常封閉,快遞來的也慢,平常三、二天能到的快遞,這次用了快一周的時間。
我在網上購物,只買兩種東西,一是買書,再就是買字帖。這次買了四本,都是余秋雨寫的,分別是《文化苦旅》、《霜冷長河》、《山居筆記》和《千年一嘆》。
這幾本書是我在飯桌上打開的,用小刀割開繁瑣的包裝,小心翼翼的把四本嶄新的書掏了出來,整個過程感覺像接生,期盼、興奮、悸動、高興。
按理說,當著朋友們的面搞自己的小動作,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可我真的忍不住了,好在今晚參加飯局的朋友,也都是愛書之人。
打開包裝后,這四本書就在眾人手里傳看開來,一邊看,一邊聊文學、聊讀書,等待上菜的時間,也就有了分享的主題,顯的熱鬧起來。
談起讀書,大家一致的觀點是,書都想讀,就是沒時間,要不就是看不下去。對我買書的行為,在肯定的同時,也有點小奇怪。
我明白朋友們的心思,現在網絡發達,智能手機功能強大,想看什么書,在網上基本都能搞定,沒必要花錢去買。
說實話,我看書,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在網上看的。為了閱讀方便,不費眼,老婆專門給我買了一個大屏手機,6.4的手機屏幕,再把字號調到最大,讀起書來過癮、敞亮。
盡管有了網絡閱讀的便利,但我對紙質書籍還是情有獨鐘,癡心不改。網上讀書,方便是方便,但隔著屏幕,老覺的文字沒了往日的溫度,優美的句子也失去原有的風雅。
一個個有生命的字符,就如同關在玻璃房子中的精靈,把原本的馨香和靈氣,截斷開來,讓文字變的機械、庸俗、冰冷。
遠不如清茶一杯,置放案頭,新書一本,捧在手中。氤氳的茶香,書本的重量,茶水的潤澤,紙張的挺括,茶葉的舒卷,書頁的翻動。
這一切才是讀書應有的意境和享受,才是讀書之內,文字之外的修煉。就像一種神圣的儀式,只有如此才能獲得心靈的優雅和慰藉。
所以我還堅持買書的習慣不變,日積月累,我的書架逐漸變的擁擠,我的心靈逐漸變的豐厚,我的文字逐漸變的質樸。
現在讀書和寫作,已成為我最大的業余愛好。在寫作的過程中,我發現用文字表達自己和用言語表達自己是兩個概念。
并且我的文字也得到很多朋友的喜歡和肯定,許多人鼓勵我繼續寫下去,這成為我努力前行,永不放棄的最大動力。
一份老年人關于“后悔”話題的調查顯示,92%的人后悔年輕時努力不夠,導致一事無成;73%的人后悔選錯了職業;62%的人后悔對子女教育不當;57%的人后悔沒有好好珍惜自己的伴侶;45%的人后悔沒有善待自己的身體。
其實這是對生命的調查,在這份調查里,年輕時努力不夠,位居“后悔榜”之首。年輕是個好東西,人人都有,后悔是一種藥,都不想吃。
所以我打算,趁自己還算年輕,好好的讀書,認真的沉淀,謙虛的前行,優雅的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