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讀《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部從名字來看就很輕松愜意的作品。
剛剛開始看,讀到布魯克林的小孩在大街上集體撿廢品的片段,尤其敘述者如數家珍般描述各種不同材質的廢品能賣什么價格,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寫得如此細致吧。
這引起了我的回憶。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爺爺奶奶都是環衛工人,他們就經常撿廢品,幾乎可以說是一種習慣了,我也經常會陪爺爺奶奶去賣廢品,知道這些瓶子、紙箱子是可以換錢的。所以我在院子里看到一些飲料瓶也會像找到寶藏一樣撿起來,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自然的行為。但是,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房東伯伯”看到我撿瓶子告訴我不要這樣做,我就問為什么,她說我的同學知道會笑話我,當然現在我知道她是出于好心,不然誰會在乎你會被別人怎么看,但是當時的我并不理解,為什么靠自己勞動撿廢品會被其他人“笑話”,這好像和學校里老師教的價值觀念有些矛盾。
初中就轉到了老家去讀,那個時候爺爺奶奶也在小區里做環衛,拖垃圾車去倒到集中處理點時必經一條上坡路,每次爺爺奶奶都會格外吃力,而我在不上學的時候就會幫爺爺奶奶推車。垃圾車的四邊會用板子隔起來,這樣可以裝更多的垃圾,少拖幾趟,尤其是夏天垃圾的臭味格外撲鼻,可是這些我都并不很在意,我只覺得能夠幫爺爺奶奶就很開心,有時候爺爺奶奶還會給我零花錢說讓我去買飲料喝,這時候就會覺得這是我勞動的收獲。
繼而轉念又想,如果是現在,我還愿不愿意去撿廢品。答案是肯定的,不會。這又是為什么呢?現在我有一點小潔癖,不愿去碰那些“臟”東西,更重要的是,現在我的潛意識里覺得撿廢品這種事是不體面的(正如小時候房東伯伯告誡我的一樣)。
長大后的我和小時候的我形成了一種對照,現在的我也變得不如兒童時期純粹了。
雖然如此,好在我仍有一顆反思之心,能夠對自己進行批判,并且,我并不會瞧不起這種行為,不認為環衛工人“臟”,因為我的爺爺奶奶曾經也是環衛工人,我能夠推己及人。“勞動最光榮”永不過時。“窮”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窮”。